產品競爭與媒體出頭的蹺蹺板


        最近看到一個廣告打很大的遊戲 - 雷霆戰機,還請來浩角翔起代言,這跟我小時候玩的任天堂遊戲「雷電」頗像,所以我也下載來玩看看,順便看看現在手游的商業模式有沒有更新,只不過這遊戲我玩了幾天就膩了,其中商業模式也不見得有什麼創新之處,台幣換虛寶以及朋友戰績比較都是目前常見的,同時我也發現現在的遊戲壽命越來越短,越來越不容易創造經典,卻得花上更多的錢去找代言、鋪廣告,而不像過去那個年代,遊戲壽命長,成為經典的機會多,在那個年代買遊戲的通路很單一,幾乎只有大型遊戲才會放電視廣告,相比之下,遊戲產業的競爭者增加,需要曝光的遊戲就更多了。

        先前曾經認識一個專做線上預售屋行銷媒體的朋友,他曾說過「房地產越不景氣,就越需要媒體曝光」之類的話,這打開了我對於媒體在商業行為中怎麼去扮演角色的眼界,它何時重要?對誰重要? 網路又扮演什麼角色?

        何時重要?
        先前曾經想做「月子中心」的行銷平台,我覺得一家一家看月子中心很累,所以如果能有一個平台可以輕鬆的揭露坐月子中心的訊息,那麼是否滿足像我一樣使用者的需求,在研究過這個市場後,親自到幾家中心觀察發現,這個市場的供需是非常不平衡的,有很多想坐月子的人是要很早就提前預約,一些熱門的產後護理之家,很可能要在懷孕2-3個月就開始預約,當排隊的人很多,又何必需要媒體曝光?

        對誰重要?
        現在的遊戲、房地產這種分別受到不同因素影響,都得尋求曝光機會,生意好做的時候客戶自己上門,錢進口帶容易,生意不好做時,花大錢買廣告卻是必要的。

        很明顯的是當某種產業處於競爭狀態時,媒體的影響力就越大,媒體靠的是公司對市場的危機感在賺錢,就像個蹺蹺板一樣。同時媒體間也是會競爭的,我記得之前報業都在競爭紙本銷量時,銷量差的公司已經看到網路的機會而跨入,在社群化起步的比較早,而後竟然也往電商邁進。

        之所以寫這篇的原因,是對現在商品熱潮的消逝速度感到驚奇,遊戲也好、消費性電子產品也好,都讓人驚奇不已,也許因為產業特性不同,就是有些公司一定會撥預算到廣告公司身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部份產業的退化速度已經超出我們的預期了,公司不一定能開發出創新產品,為了維持住成長,必須藉由模仿別家公司的產品,並且透過諸多優勢如規模化來汲取一些利潤,但產品差異化實質不大,市場也逐漸成熟,這時候行銷就變得很重要了。


國際的油價大賽局

美國 EIA 2008 Nov 的油頁岩天然氣分布圖

        近來西德州原油與布蘭特原油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很明顯的2008~2014年之間石油需求並沒有顯著的減少,加上石油開採與定價一直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針對這兩點來說,原油並沒有下跌的根本原因,唯一可能原因是美國油頁岩的開採提煉技術提升使得美國從石油進口大國需求下降,造成石油供給過剩,但是這個理由並無法解釋為何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何不減產來抑制油價下跌,反而在油價崩盤的時刻聲明不減產?

        如同一開始所說,石油的開採與定價權被少數人掌握,全世界開始享受低油價的好處時,不能忽略決策者的思考,以下為油價下跌的兩個假設:
  1. 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聯手對抗俄羅斯
  2. OPEC 有意以低油價打擊油頁岩開採商
        表面上沙烏地阿拉伯在這場油價崩盤受了重傷,只是身為 OPEC 主要成員,產油量最大,卻主張不減產,一方面配合美國的戰略布局,另一方面還可以打擊油頁岩開採商勢利。今天一則新聞 "BHP Billiton cuts US shale oil rigs by 40% amid sliding price" 顯示出 BHP 必須減少生產成本來因應油價下跌帶來的損失,因為開採越多賠越多!另一方面,沙烏地阿拉伯則受惠於前幾年油價高漲帶來的利潤,還能玩得起這場遊戲。

        這一場國際的油價大賽局給了一個反思點,最近很夯的一本書《從0到1》談到「競爭是破壞的力量,而不代表價值」,競爭力是遊戲設計者創造出來的條件,而不是自然存在的,過去 OPEC 可以調節石油產量來管制油價,產油國是遊戲設計者,新的油頁岩開採商才是準備加入的競爭者,在沒有降低開採成本的情況下加入競爭無疑是遭人玩弄,在這場賽局中消費者差不上花,只是片刻享受到油價下跌的好處,不過若競爭者完全被甩開之後,或是策略布局改變,該拿回來的都拿得回來!

參考資料


閱讀心得:雷浩斯教你小薪水存好股又賺波段 (2) -- 估價的方法

我將本書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1.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2. 估價的方法
  3. 價值投資:存股與波段操作
  4. 推估隔年 EPS
  5. 五步驟掃描企業體質
  6. 用自由現金流避開價值陷阱

估價的方法

        估價的方法有兩種:本益比估價法與股價淨值比估價法,兩者運用上最大的差異在於評估的對象性質,本益比估價法適合用在獲利穩定、體質良好的公司,反之,後者可用在獲利不穩或者陷入虧損的公司。

1. 本益比估價法

        本益比為市場對股票的評價,好公司與熱門類股,市場會給予較高的評價,反之亦然。本益比可分成下列三種:
  • 大盤本益比:景氣好時整體本益比高,大部份股票都貴,此時可能沒有安全邊際,反過來說,例如金融海嘯時,所有公私不分好壞都下跌,這是就是撿便宜的機會。
  • 類股本益比:市場特別重視某族群時,該類股本益比就偏高,接下來要提的個股本益比要與所屬類股本益比做比較。然而那些正在萌芽期的類股在還沒有受到獲利支撐時就被市場大力看好,形成所謂的「本夢比」,就是最危險的時刻。
  • 個股本益比:通常好公司高而壞公司低,但是更重要的是,依家基本體質良好的公司卻受到市場冷落,有可能是被投資人誤判而產生「安全邊際」,此時為投資人介入的良好時機。另外,成長型的公司,其本益比很可能比類股與大盤都高,而且獲利成長帶動股價上漲,使得該公司的本益比總是處在歷史上緣,並且不斷提高!

        合理本益比的假設來自於葛拉漢強調投資至少要有 6.7% 的外部股東報酬率(本益比倒數),推算回來,「一般公司」的合理本益比為15倍。

         先前提到本益比估價法適合用在「獲利穩定」的好公司,更加清楚的參考指標如下,可作為判斷是否適合採用此法的前提:

  • 獲利來源主要是本業收益,如有一次性的業外收益造成淨利率暴增,則必須要扣除此一次性的業外收益。
  • 營收成長與淨利成長呈現一致性。
  • 未過度使用財務槓桿,權益乘數大於3以上要注意。
  • EPS 成長,且盈餘品質走勢圖也正常。賺到的錢要能收得回來,否則即使 EPS 成長,本益比也未必能提升。
  • 股本增加主要靠盈餘轉增資而非現金增資(喜愛現金增資的公司,代表常有資金缺口,營運不穩定因子比較多)。

2. 股價淨值比估價法

        並非股價低於淨值就是撿到便宜,好資產在清算時可能已經先被大股東拿走了,可用拆解法、調整法來重新確認淨值的價值,否則若只觀察流於表面的股價淨值比,很容易買到大拍賣的地雷。

  • 調整法 – 扣除無用的無形資產:資產中存在一項無形資產,如商標權、專利權等非實物存在的資產,重點在於只有能帶來現金的無形資產才有價值,否則必須扣除,要注意到,扣除資產當中的無形資產,同時也要從股東權益中的資本公積扣除相同金額以保持平衡。
  • 拆解法 – 分辨是高保留盈餘或是高股本公司:觀察淨值當中的「股本」、「資本公積」、「保留盈餘」之比率,高保留盈餘型淨值比較值錢;高股本型淨值較低還可區分股本形成為「盈餘轉增資」或是「現金增資」。

閱讀心得:雷浩斯教你小薪水存好股又賺波段 (1) --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我將本書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1.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2. 估價的方法
  3. 價值投資:存股與波段操作
  4. 推估隔年 EPS
  5. 五步驟掃描企業體質
  6. 用自由現金流避開價值陷阱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1. 股東權益報酬率

        以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 用來作為篩選公司只是第一步,因為 ROE 能看出公司的為股東賺錢的效率(淨利 / 股東權益),然而只看 ROE 卻可能誤入陷阱,因為只有真正由淨利驅動 ROE 提高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好公司,至於為什麼要特別提出是由淨利帶動的前提呢?從杜邦公式可以理解到:

ROE = 淨利率 ╳ 總資產報酬率 ╳ 權益乘數

        淨利率 =稅後淨利 / 營收
        總資產報酬率(ROA)=全年稅後淨利 + 全年利息*(1 - 稅率)] / 期初和期末資產平均
        權益乘數=期末總資產 / 期末股東權益

        淨利率代表著公司賺錢的效率,而總資產報酬率代表著公司運用資產賺取營收的效率,這兩者的提高都算是好事,然而光靠權益乘數拉高 ROE,而其他兩者趨勢向下或平穩可能就不是一種好事了,代表著公司在獲利與經營上開始停滯或遇到困難,因此需要提高財務槓桿來維持 ROE ,這只是一種表面的假象,事實上透過杜邦公式可以快速地分析 ROE 組成。

        使用 ROE 指標來區分公司的型態:
  • 一般公司:近五年 ROE 平均 10% ~ 15%
  • 成長型:近五年 ROE 平均 15% ~ 30%
  • 強力成長型:近五年 ROE 平均 > 30%
        高 ROE 的公司又可以分成兩類來看:
  • 高獲利型(高淨利率且低權益成數):利潤高,抗壓性與穩定性都比較足夠,例如:台積電、大立光、川湖、精華。
  • 薄利多銷型(總資產週轉率越高越好):這類企業的競爭力在於物流、金流等通路管理能力,例如:統一超、全家、燦坤、全國電。

2. 盈餘品質指標(營業現金流/稅後淨利)

        公司的獲利與現金水位變化是兩回事,而盈餘品質指標的意思是公司的獲利中有多少是營業活動賺進來的現金,此基本門檻是50%,普通公司為70%,好公司要大於100%。觀察「營收」、「稅後淨利」、「營業現金流」的走勢對照即為「盈餘品質走勢圖」,好公司在這方面的要求要走勢一致,且盈餘品質不低於 70%。反之,那些走勢不一致或營業現金流轉負的則要避開!

3. 高登公式:預期長期持有的報酬率

        高登公式=現金股利殖利率+保留盈餘成長率
                        =(現金股利÷買進價格)+(ROE × (1 − 現金股利發放率))

        大於 15% 為買進價位,使用高登公式的優點是方便找出那些現金股利與資產成長的股票,適合用來為成長股估價。

        估算隔年高點的方法為:高登公式報酬率 × 預估隔年EPS × 100%



2014 年,網路回顧。


        2014 年,行動裝置數量更趨高峰,網路更加普及,App 經濟退燒,雲端服務早已成為基礎設施,日常生活已經習慣有網路的我,生活的資訊載體早已與網路融為一體,想必 2015 年一定也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之上,有更多的競爭者出現,傳統媒體進入網路領域的效果越來越顯著,網路可以是以個人為通路存在,但未來大財團在網路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

印象最深刻的網路新創事業

        回顧2014年,看了許多別人創業成功的例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鷹眼數據」的電商策略平台,"Big Data" 剛好是今年最火紅的話題,然而過去幾年有數家「比價平台」蜂擁而出,包含我自己曾在2011年架設比價網站,除了鷹眼數據之外,沒有看到其他公司有把這些數據蒐集起來成為一個有用的資訊,並且從中獲利!反而掉入了競爭的陷阱,過去我們常常會把「比價不如比質」,只是這種創新格局沒那麼明顯,且難度比蒐集數據高,競爭人數卻高出許多,成功如此令人意外!

社群媒體

        2014年,臉書與 Ptt 壟斷了社群媒體市場,尤其是在台灣,常常會是傳統媒體用來塑造話題與輿論方向。由於臉書會刻意把使用者感興趣的話題曝光出來,目的是讓使用者對臉書的黏著度增加,資訊的增加跟有深度的內容是兩回事,臉書、雅虎、Ptt 一天產生出來的資訊量雖然驚人,但是內容多半是重複且低度價值的。

另外,根據自身的觀察,臉書的媒體曝光價值雖高,但在台灣的即時通訊市場是遠不及 Line 的,一方面是因為 Line 的貼圖更為豐富之外,更早進入市場與 Line 早期布局在移動裝置上的策略也許有關,而且我常在電梯看到有人用 Line 在看團購資訊,某方面來說 Line 傳遞資訊可能比 Facebook 更加有效。

大師市場

        我在電視、網路上觀察到一個重要現象,成為一名大師來授課,比起自己「下海」還要來得輕鬆。例如有名的投資客帥過頭並不受到網路輿論的影響,反而挑戰起「魯蛇」,天天在臉書上回嗆,還開起房地產網路直播的新時代;相反的,喜歡罵建商、投資客的 Sway 卻也擁有高人氣,有自己的網路專欄還能出書。而藉由政治評論風潮竄起的大師更是不少,吸收到不少粉絲,還能有機會寫稿賺錢。這些例子可能是比較極端的,但是也顯示出「激動的言辭」是有市場的。


反思:22K 是為年輕人抱不平還是貼標籤,從側身觀察我的成功朋友談起


        觀察過去一位研究所同學,這兩年來的成就突破很多,從兼職創業、購屋到幾近全職創業,現在可能還要在買第二間房子,人生的成績單在同階段的朋友當中已經算是高標了。因為知道他成長背景在一般家庭,所以探究他的成功原因是很有意義的。所以這篇用來反思七年後的他為何比我提早達到相對成功的生活。

Slack 導入實體團隊觀察 - 新軟體與舊文化



        最近很熱的 Slack 在網路創業圈一直很常被提及,擁有華麗的界面與方便的即時通訊功能、能夠直接拖曳檔案、程式碼格式化工具、建立多個主題聊天頻道,更重要的是可搭配其他外掛,搖身一變為高效率的生產力工具,把 EMail 遠遠拋在腦後!

        我喜歡嘗試新東西,過去在公司內部我導入了專案管理工具 - Redmine, 雲端協作系統 - Google Docs,雲端筆記本 - Evernote。近日,我推廣 Slack 想用來取代辦公室常用的 EMaill、Skype,而我觀察在這陣子的推廣過程,似乎不是很受團隊青睞,我大致整理出以下幾點原因:
  • 辦公室文化:有些人喜歡站起來走動,親自去問問題。
  • 產業型態:偏向韌體的軟體公司,有可能被硬體綁住,需要現場解決。
  • 好用,但非得必要:Slack 主要作為通訊工具,並非革命性的改變團隊工作習慣,錦上添花居多!

選舉:一場喧嘩的行銷秀



        台灣的選民在「信仰政治」與「信託政治」之間拉扯,常常是選擇前者,所以看台灣的選舉比較像是在看一場綜藝秀,我們很常聽到、看到網友在網路上辯論支持的對象而不是支持的政策,也因此台灣的候選人其實都是在把握那個乘風而起的機會,所以選舉造勢不是政策的解說,反而近年來不斷看到選舉造勢場合跟跨年晚會或者公辦的晚會一樣,都有雷同的部份,越來越像一場表演秀,所以賺選舉財這類的產業,就是有市場在!

        候選人為了增加曝光,的確也造就了許多商機,例如:
  • 平面廣告輸出
  • 電子看板
  • 宣傳車
  • 舞台燈光
  • 遊覽車
  • 電視名嘴
        事實上還有其他林林總總的細項,例如衣服帽子、面紙、煙火等,這些產業都期待每次大選可以賺選舉財,別忘了還有網路這塊,買廣告、業配文等都是宣傳手法,所以台灣的選舉文化不就是一場大型的綜藝晚會,而且會從大選前一年熱到最後一天,商機無限!

超唬爛行銷術! - 渲染、詐欺你的理智線



        最近在購物網站上瀏覽 NAS 的過程中,發現有各種硬碟槽數(N-Bay)的產品,直覺上來說 1-Bay NAS 沒辦法做硬體的 RAID,有些人根本不會考慮這種無法做硬體上資料備援的產品,但是為什麼依舊有廠商願意生產呢?因為市場上有很多種人,可能對於 NAS 的認定也不大相同,造就了不同的客層。

        如果有一天,心裡出現「這種產品是要賣給誰?」,那麼看看這篇「超唬爛行銷術」,探討如何使用行銷方法大幅增加商品的價格,或許每一種商品的特性不同,可是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多少都帶有些不理性,有的人願意多付錢去買一個相同功能的產品只是基於品牌愛好,也有人看上產品的包裝而多付點錢,那些驅動消費者購物的動機太多,「超唬爛行銷術」這篇文章中整理出了八項要點:

遊戲化的元素拆解


        前些日子,我花了一些時間,把 CodeWithChris.com 上的 How To Make An iPhone App – Start Here 做完,過程中我發現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看這一系列影片的第一天晚上睡前,我看完了兩部教學影片,結果隔天早上我竟然五點多自己醒來,然後就睡不著了,而且有一種異常興奮的感覺,想趕快接著把剩下影片看完,後來我就不睡覺,起來繼續看教學。

        待一切結束之後,靜下來思考這個過程為何會讓我感興趣,並且自發性的投入?或許「遊戲化」是個關鍵!那麼遊戲化的精神是什麼?是「目標」、「規則」、「挑戰」、「互動」(參考延伸閱讀一),以這個教學案例來說:
  • 目標:最終設計出一款以 Swift 寫出的撲克牌 App
  • 規則:影片分成數集,每一部都只實現部分元件,你必須先完成早期的部分(後來的影片已經全部開放)
  • 挑戰:學習新事物本來就是一種挑戰,教學的目的反而是用來降低挑戰的難度
  • 互動:透過影片一步一步帶著學員完成,學員也可以上傳自己寫的 App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