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操盤手的萬無一失投資術


        這本書的作者在內文中否定了單純以技術分析或者是查看財務報表來制定投資決策的行為,強調唯有透過對公司本質的了解以及觀察財務報表中數字的變化趨勢與其背後成因才能達到大轉小賠的投資戰績。

        作者把股市投資人共同擁有的迷失分成三大類:「越看越錯的基本面」、「越相信越慘的概念」、「越做越賠的技術面」。以為精通總經、看準大盤就一定賺錢?或者誤認為營收創新高代表著未來的成長性高?以及尋找高殖利率股票比定存好?挑到好股後不要賣,一定就會大賺?不管多空,一律長期投資?

BMW + TROC 選股法
        作者融合了「質化」與「量化」分析的優點,可以幫助投資人先過濾掉潛在的地雷股,並且分成短、中、長期各種不同操作時間所需的概念,提高獲利的機會,降低虧損的風險!

1. B =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講白了就是企業賺錢的方法,公司是否靠著「差異化」與「獨佔」來取得優勢。綜觀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經營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成本優勢
  2. 通路優勢
  3. 產品差異化優勢
  4. 技術與專利優勢
  5. 創新優勢
        就我的看法,企業可以透過壟斷、寡占來創造成本與通路優勢,只不過如果只是用提高資本支出來建立進入障礙,這是不可靠的,因此產品的差異化以及利用專利或獨家技術保護公司才可能長久。

        至於最後一點,我覺得很適合再現下流行創業的年代,給創業者思考的一個方向,因為創新不會侷限在產品上,還包含服務與商業模式創新,不管是 PcHome、Google、Facebook,都修改了原來的遊戲規則,開公司就是為了賺錢,如何創造新的方式讓顧客願意付錢也是可以著力的方向。

2. M = Market Size & Market Share
        觀察市場規模與市佔率在乎的是餅有多大以及能分到多少?而且市佔率比市場規模更重要,原因在於市場規模大且利潤高可能引起其他競爭者進入,門檻不高且過度競爭就是所謂的紅海,造成「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搶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窘境。

        兩者同步成長是最佳的情況,可能是公司找到了新市場擴展規模,並且公司不斷地提高門檻拉開與競爭對手差距,但我認為市場規模並不是投資人應該特別著墨的地方,在 Bottom-Up 的思維中,我們應該找出不斷提升市佔率的公司,例如專注在豆腐市場的中華食(4205)的市佔率在盒裝市場約為65-70%,並已有開拓香港市場的行動(註一)。

3. W = Who is manager?
        購買股票成為股東等於實質上把錢交給公司經營者,委託代為經營公司,哪怕只有一股而已,所以觀察經營團隊的重要性並不會亞於關注獲利成長,書上提到投資人可以從6個面向進行觀察:
  1. 股東結構:持股1000張以上的大股東持股率低於40%的公司風險高,但IPO 之前的閉鎖期則例外,但要注意上市初期,大股東也可能透過人頭進行交易。
  2. 說了什麼:避開不談本業經營只吹噓轉投資的企業。
  3. 團隊背景:經營團隊有來自國際大廠的人才具有加分效果,然而那種產學背景根本與企業無關或是把挖腳過來的小才拿來大用則是減分,這種情況在家族企業比較常發生。
  4. 是否善待股東:若公司賺錢,也無資本支出等投資狀況下,仍不願意配息給股東的,就不能算是善待股東,董監酬勞佔占稅後淨利過高的公司也要避開。
  5. 是否在媒體上過度曝光:經營者是否常傳誹聞?或者喜好大談收藏名車、古董?這樣的人可能不會花太多心思在公司上。
  6. 股票進出分點追蹤:觀察公司所在地之券商是否在每次放出利多就賣超,可能是公司內部人士在出貨,又或者公司在實施庫藏股時透過哪個分點買進,此分點就是下次重要的觀察指標。

4. T = Trend(產業趨勢+企業成長趨勢)
        這裡的大T(產業趨勢)與小T(企業成長趨勢),與 Market Share & Market Size 相似的地方礙於個別企業的競爭力還是比大環境與產業的趨勢來得重要,特別是產業趨勢向下或持平的公司,還能夠開發新市場,取得市佔率,則小T則能快速成長,待整體環境轉強時,競爭對手早己被拋得老遠!

        觀察5年內的獲利是否穩健?評估期間最好包括景氣循環,否則可延長之8年。好的企業理應當在各種環境下都有穩定的好表現,至少跟同業比起來是如此,這樣的觀念可以避免挑到因為大環境造成公司業績下滑,而隨著景氣反轉又只能賺取機會財的公司,講白話就是公司的獲利必須靠得是企業的競爭力,而非受大環境好壞影響而使獲利暴起暴落!

5. R = River + ROE
        我在【當巴菲特遇見索羅斯中】這本書看到一個有趣的描述:「企業的護城河必須又寬又大,而且裡面還要有鱷魚和噴火龍!」,這段話意思在告訴投資人應該挑選競爭力高同時又不斷設下高的門檻防止對手超越,而且企業的競爭力不能只是藉由高資本支出或著價格優勢來阻止對手,而是高端技術、專利權、得天獨厚的低成本優勢(例如母公司的殘餘廢料可以作為子公司的生產原料)等。

        ROE 可透過杜邦公式拆解而得出淨利率、總資本報酬率、權益乘數,這對於有心專研財務分析的人並不陌生,也知道淨利率越高代表公司獲利能力越高、總資產報酬率高低代表公司經營效率的高低、權益乘數則是公司舉債經營的程度。而在書中作者特別澄清一個觀念,企業知道投資人愛以營收成長動能來當作選股標準,所以可能會犧牲淨利率,透過降價、改變信用條件(延長客戶應收帳款天數)、左買右賣等方式使客戶增加訂單,衝高營收數字,利用月營收與季報數字公布之間的時間差取巧炒作股價也有可能。

6. O = Momentum
        企業沒有成長動能等於是衰退的前兆!從營收與每股盈餘(EPS)去解析企業的成長動能,只是兩者的公布存在著時間差,每月公布的營收報告,都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避免落入「降價」、「改變信用條件」、「左買右賣」的營收衝高陷阱,而是要找到具有「新產品」、「新市場」、「新客戶」的基礎上提高營收的企業!

7. C = Cash Flow & Customer Base
        現金流量是觀察企業營運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反而是那些營收不斷創新高,應收帳款卻越拉越長,最後公司倒閉的例子不少。投資人從領取現金股利的角度思考,公司要賺錢達到資金充沛且願意發配現金股利,並不是靠舉債來發息,這代表公司的淨自由現金流量是正的。

        至於客戶基礎的部分,瞭解為何客戶與之做生意、關係、黏著度、集中度是否偏高以及客戶本身的展望好不好!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