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 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

坦白說,在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不太記得我的父母有跟我教導關於錢的事情,頂多只是跟我說賺錢很辛苦,要我要認真念書,長大賺錢才會輕鬆。除了大學、研究所我為了減輕家裡負擔去申請就學貸款外,其他的生活費用都是家裡幫我負擔的。

許多人當了父母才逐漸體會養家的責任很重,我也不例外,隨著小孩漸漸長大,開銷變得越來越大,會發現外出吃便當,以前可以一起吃變成要分開點,小孩想學游泳,還是得犧牲掉其他預算給小孩用。但父母終究得和小孩子談錢吧,畢竟讓小孩從小理解金錢在社會上如何運作,是個一輩子受用的知識。

談到金錢話題,父母直覺上想保持沉默,也可能是一種相反的回應,表示父母對於家庭的財務有某些強烈的意見,可能包括:錢是不好的、錢是讓人害怕的、錢不夠用。所以家長應該試著避免讓孩子從我們身上得到這些信念。
這裡講到如果選擇「沉默」來忽略小孩的問題,會讓小孩獲得反向的回饋,例如不回答是不想讓小孩知道或者是表示否定。
現階段周遭最常看到的是小孩的才藝課程,許多才藝通常是父母想要小孩去學的,做父母的比較重要的事情,可能是盡量別讓自己陷入其他小孩學什麼,自己的小孩也要會什麼的心態。
Jack Johnson 希望連恩可以學到不一樣的事,他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和太太都希望,他們的兒子能夠以創業家的精神來思考,而且長大後可以靠創意的想法賺錢,而不是靠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他們要兒子知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是很有樂趣的。所以,做基本的家事時,連恩不會賺到錢;但如果他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就可以賺到錢。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這段話了。常聽到「生意仔歹生」,可能很多時候是不想承認父母教育問題的另一種說法吧!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習慣帶給下一代,也許自己並不知道,但是就是這麼做了。特別是工作以後,有時我們不得不選擇當個「做好事情」的人,每個月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很難跳出框架去創造不一樣的局面吧(斜槓人生例外)。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用「蓋印章」的方式來鼓勵小孩做家事或者獎勵他們的好表現,但是久了以後,變成他們習慣取得蓋印章來做他們本來該做的例行事項(例如洗碗、洗澡、收鞋子書包等),後來我就取消這種表面的獎勵了,自然而然他們才會開始養成自己該做好基本的事。
創業者常做的事情是解決人們的痛點,解決大部分人共通的痛點也就容易創造出一番偉大的事業。《如何讓馬飛起來》、《z字點子爆發術》、《深度工作立》這幾本書都共同提到了一個觀念,發現問題並且嘗試提出解決方法是可以訓練的,對成年來說是個創業契機,對小孩子來說則是發揮年齡優勢,提早進入創業循環。
家長在家裡,應該無條件讓孩子做所有的家事。因為,孩子做家事的理由應該跟我們一樣,家事就是必須做的,不要期待報酬。如果孩子沒有做好家事,除了罰錢,還可以取消很多特權。零用錢應該有自己的用途,不應該是一種工資,而是一種教育工具。
如同我取消了蓋印章的習慣,不讓他們養成習慣認為做應該做的事情會有報酬。「零用錢不該作為一種工資」,所以不要用玩具、糖果或是金錢來當作獎勵的工具。這裡鼓勵使用「取消特權」來作替代,沒做好原本該做的事,就取消他們原本可以享受的福利,例如看電視、出去玩等。
不要使用零用錢作為工資指的是當小孩做一些原本自己的工作,或是沒有挑戰性的事情,這時候就不應該讓他們覺得自己該領錢。其實我們大人也一樣,認為自己應該領到錢的原因若是因為已經「付出時間」,意思是躺著也可以領錢。不過如果改採用「提出創意解決方案」的方式來獲得「巨大報酬」的話,那麼應該會過得比較像是創業家吧。
William Damon 在書中《更遠大的前程》寫道,最近幾個世代以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已經降低。他指出,其實「孩子熱切希望承擔真正的責任,而且當大人交付給他們的責任時,他們會非常滿足。」一般人很容易假設,教孩子做比較複雜的家事,一定比自己動手做還麻煩,根據戴蒙的說法,家長這樣做的時候,就是傳遞出一個錯誤且強烈的訊息:「我們對你的期望很低,你只要把自己搞定就好。」
因為本書,我盡量在調整自己的做法,過去會覺得自己做比較快的想法,其實浪費掉訓練小孩子的機會。念幼稚園的小孩,早上要整理餐袋、水壺,準備自己的衣服、鞋子之類的,我上網尋找早上需要準備的東西對應的圖片,並且貼在看得到的地方。剛開始,我需要提醒他們去那邊檢查缺了什麼,久而久之,他們已經不必看那些圖案,自己就知道必須準備哪些必需用品。如果我還是認為自己做比較快,那他們現在就不會學會自己洗碗、洗澡等基本生活能力了。
大部分的小孩都會經歷「要這個、要那個」的階段,這件事真的會讓家長煩不勝煩,但如果沒有適當回應的話,會讓小孩大失所望。把回應轉化為一種投資的概念,做法是先要求孩子預估一下,花在任何想要的物品上的每一美元,會提供幾個小時的快樂感受。最便宜的玩具如費雪牌的收銀機與 Blue's Clue 的玩具屋,讓兩個孩子玩了幾個小時。玩具屋最後支離破碎,但收銀機用了很多年。
教導小孩認知到「遊戲的內涵」比玩具本身的價格更加重要。有時候我們會貪圖方便買現成的玩具給他們,相對來說,積木、黏土價格可能更高,卻可以變幻出不同玩法,而且使用時間更長,看起來更划算。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這些特製優惠券包刮了額外的遊戲時間、不吃蔬菜、或是點心。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現在就停下手邊的事,和我玩遊戲。」優惠券。孩子也很快就有所回報,自己提議要給「做一種點心券」或是「幫忙除草券」。
如何讓孩子從小養成不重視物質的習慣?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避免物質上的獎勵,改採用精神方面的獎勵,而且可以因年紀變化獎勵內容,不像實際上的獎品,有可能因為小孩年紀變大而越來越貴。
曾看過一本書裡提到:「如果要讚美小孩,必須讚美他們的行為,而不是他們本身。」同上,獎勵的目的也是因為獎勵小孩本身優秀的表現,希望他們可以記住,如果把焦點放在人上,而不說明受到獎勵的原因,會讓他們習慣做出討好同儕的行為,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教養孩子最深遠的挑戰,並不只是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與決策的技巧。教導孩子也同時意味著,家長必須質疑自己的價值觀。所以,成年人在當家長的過程中,要盡早定義「多少錢才夠」。
多少錢才夠?這是個很難的問題!養育小孩的成本可大可小、房子、車子可以買貴的或是便宜的,價錢卻差很多,選擇因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不同而異,那麼定義自己需要多少錢到底是依照什麼來參考才好?
顯然地,參考別人的標準應該不妥,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同。比較好的方式可能是先算出未來所需要的花費大約是多少,把家庭的食衣住行等開銷全部估算,包含要給小孩的教育費用,抓出每年需要的數字。用自己目前的開銷當作基準就比較客觀了,可以加上預期通膨率,調整每年費用,再加上累積資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後,就可以開始定義多少錢才夠了。

結語:
養育小孩的時間大約只有20年,因此我們要好好把握教導他們的機會,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是父母的責任。剛好前陣子孫安佐的事情鬧得很大,也給了許多父母一個機會教育,要學著替自己的言行負責,玩笑開得太大是會造成嚴重後果的。
本書的中文翻譯很爛,而且我不覺得跟巴菲特有什麼關聯性。書中原意是要避免父母養出「腐爛」的孩子,沒錯就是腐爛(Rotten),被寵壞的小孩有四個主要共通點:
  1. 很少分擔家事與責任
  2. 缺少行為與作息的規範
  3. 給他們過多的時間與協助
  4. 擁有許多物質上的個人物品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辛苦、教育孩子則是一種事業。陪著孩子長大,訓練他們自主獨立,培養出創業家的心態,回過頭來受益的還是父母吧。

讀書筆記 - 深度工作力

在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的工作非常忙碌,身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案子,常常會有同事跑來問我問題,Email總是堆滿來自PM的信件,老闆有時會打電話緊盯進度。以前工作量沒這麼大的時候,常常覺得可以好好靜下來專心處理自己的事情就好,但是現在覺得這已經是我的願望了!

幸好,我還是保有每天閱讀的習慣,所以當我讀到這本書以後,有種在海上漂流看到浮木的感覺,就是那種可以救命的感覺,所以我在閱讀完以後,決心要採用書上的建議來幫助自己,但是作者是一名資訊科學教授,他的目標是發表多篇優質論文、寫書之餘,還能保有美好的家庭生活,而我是一個科技業上班族,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中成長,也兼顧家庭生活。

例行會議變成個人管理工作的一種簡單形式(但成效不彰),不需要主動管理時間和任務,反而讓每周的會議強迫自己針對特定專案採取行動,並提供看似有進展的假象。
我覺得會議的安排很重要,例行性的會議會讓人採取「交差了事」的行動,例如應付會議需要的表面功夫,結果反而是那些需要長時間投入的作業,變得沒有人要做了。在軟體產業,UI是最容易看出錯誤的的地方,改UI很容易讓人看出工作進度,但是表面以下的工作需要搭配資料庫與剩下的商業邏輯也是重要的事情,但卻不見得可以「被看到」,因此軟體工作者多半被動地,自發性地去重構自己的程式,因為這其實是一個習慣,每天花一點時間重構自己的程式碼,沒有一定時間,但久了卻能對開發團隊帶來維護上的好處!缺點是要投入個人時間到不一定有人看得到的任務上,是蠻考驗人性就是了。

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不去想怎麼利用自己時間,這是一個問題,不堅持保持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的平衡,養成習慣在行動前停下自問:「現在做什麼最好?」
養成規劃時間表的習慣,對於計畫執行任何一件事情很有意義,例如我們可以參考別人的課綱,安排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比如說現在很流行的人工智慧,參考課綱雖然是一種偷懶的做法,但是卻可以快速進入這個領域,達成目標。

學會妥善安排行程表讓我大大減少不知該做什麼的空檔時間,比如說我可以在前一周規劃周末要帶小孩子去哪裡、工作計畫、學習計畫等,然而最重要的領悟是,學會規劃時間,才能知道怎麼好好規劃時間。一開始總是信心滿滿的計畫未來的日子要做些什麼,但真實的情況是容易受到無法預期的事情打斷計畫,但這總是難以避免的,安排一些緩衝時間應付這種突如其來的事件,要不就是學著交涉,給他人知道自己其實很忙碌。

當我改變為追蹤深度工作的時數後,這些指標開始與我每日的行為有關,每增加一小時的深度工作就立即反映在我的紀錄中。
書中提到一個維持深度工作的策略 => 「記錄深度工作的時數」。把想達成的目標拆成每日的工作,每天就花特定時間投入在這項工作上。例如若我想學習人工智慧領域,那麼在參考課綱以後,我可以計畫每月、每季的學習目標,每天大約要花半個小時專心的研習。

另外是「習慣的養成」,假設每日培養閱讀財報的習慣,比較不會隨新聞事件而起舞。當每日的深度工作成了一種固定作息,就跟吃完飯要用牙線一樣,這種習慣後勁是很強的,可能會省掉老了植牙要花費上百萬的可能。

設定醒目的計分板,你的計分板應該是工作場所的一面實體物品,顯示你目前的深度工作時數
至於要怎麼維持每日的習慣而不偷懶?書中也提到一個範例,利用醒目的道具輔助,例如月曆之類的,當每天完成原先計畫的深度工作,就在上面打個大叉,當它漸漸連成一串之後,會打從心底想要繼續維持下去,不想中斷!

意志力並不是可以無限使用的,就像肌肉一樣,它會疲乏。長期下來,分心會消耗有限的意志力,直到無法抗拒。
發展深度工作習慣的關鍵在於,為你的工作生活建立常規和儀式,減少依賴有限的意志力來進入和維繫不間斷的專注狀態。
作者提醒我們要盡量避免使用意志力來規劃工作,因為當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抗拒外在環境的干擾而進行工作時,不知不覺地消耗掉我們有限的意志力!作者要表達的是當深度工作變成一種慣例,在特定時間、地點,有規律地執行計畫,方可減少動用意志力的機率。
用到意志力有什麼不好嗎?就像有人一直丟訊息給你,在你努力不受影響嘗試認真工作時,總有機會被吸引人的訊息纏住,直到意志力完全崩潰前,還在努力掙扎著不要受到影響!

關於「刻意練習」的神經學基礎:當專注練習一種技術時,你反覆強迫相關的神經電路在隔絕下傳導,反覆使用特定電路會刺激稱作「少突膠質細胞」的細胞,開始在神經元外包覆髓鞘,達到加強技術的效果。因此專注在手上的工作,避免分心很重要,因為這是隔絕神經電路,刺激髓鞘生長的唯一方法。
「刻意練習」在深度工作練習的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精神,作者試圖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一件事情,我在《Z字轉折點子爆發數》、《如何讓馬飛起來》也看到強調刻意練習的好處,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在於沒有什麼創意發想是憑空出現的,大多都是從解決生活中困難的問題開始,一開始能想到的方法應該都是常見、最直覺的解法,但若是強迫自己每天想十個方法,到最後出現一些天馬行空的辦法,那就是一種創意,作者要強調的是「過程很重要」,以解答問題為目標而絞盡腦汁,是有意義的訓練。


你必須先想好要如何利用晚上和週末的時間,善加安排的興趣能提供這些時間養分,用有目標的具體行動來填補空間,當然,Arnold Bennett 建議每天晚上照進度閱讀經過選擇的書籍,也是不錯的選項,運動或享受與人(面對面)相處的時光也是。
先前很貪心的從圖書館預約了一堆書回來,現在造成我最大的困擾就是借了一堆看不完的書,儘管多數的書都是精挑細選過的,而且我習慣看完書寫心得,所以看書是必要且費時的。先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提到「年薪300萬的人的閱讀習慣差在哪?」差距在於這些人看完一本書會要求自己成長,所以每看完一本書自己就變得更進步了。
所以說閱讀是讓自己進步的行動之一,那麼策略就是有紀律的閱讀、計畫性的學習,無論是在成就感、結果都是有正面助益的。

避免在工作日結束後,檢查電子郵件,在心裡重播工作上的問題。這個理論的核心機制是,如果你暫停使用引導性注意力,就可以恢復這種能力,走在大自然可以讓心情放鬆,其他放鬆活動也可以,例如與朋友閒談、和孩子玩遊戲、邊煮晚餐邊聽音樂、出去跑步,在你工作日結束後的晚上用來打發時間的各項活動,都具有和走在大自然一樣的注意力恢復效果。
下班後工作?有時候掛心在工作上,這樣根本無法獲得充分的放鬆。還記得剛進公司我就在手機裡面綁定公司的信箱帳號,有時會克制不了會去點開來看,長期這樣下來發現這種模式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特別是小孩越來越懂事以後,會感到他們需要大人引導、陪伴的重要性,工作再怎麼忙碌也不比小孩子重要。
要避免假日加班,平日的投入程度就很重要,因此精神的狀態越好,才容易產生良好的決策。假日需要的是好好放鬆,這本書提到親近大自然是比較好的休閒方式,因為身處都市叢林要隨時避免路上的危險,相對來說,人在天然環境中不需要太多注意力集中在避開危險,把注意力想成是一種消耗品,那麼在森林之中就是一種補充過程。

結語
這本書分成兩部分,前半部是偏向深度工作的哲學套論,說明為什麼現代社會需要投入這方面;後半部是應用面,說明在生活中該怎麼實現深度工作。看完之後,我們免不了會問,這真的適合我嗎?沒錯,的確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依照書中所寫的方法,但深度工作力不只是一種哲學、方法,其實更偏向一種策略。在看本書前,我習慣使用四象限+To-Do-List方法來管理時間,不過無論使用哪一種時間管理方法,核心的精神都在於「做什麼才是重要的」,這本書雖然沒有明白指向這一塊,但是在第一章裡面提到一段話:「成為新經濟中的贏家:兩個群體將脫穎而出成為贏家,一是能與智慧機器一起工作並發揮創造力的人,二是在各自領域成為超級明星的人。」如果我們不事先知道未來什麼是重要的,那麼投入時間有何意義?這邊指的重要未必是金錢,很可能是小孩、家人或者是自己的事業,因人而異,但是最終都是得對這個社會有意義的,值得我們投入的才對。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