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財經觀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財經觀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除了農產品之外,烏克蘭同時也是金屬礦物與鋼鐵加工的出口國。

烏克蘭作為農產品主要原料的出口國,油、麥、玉米都是基本民生必需品,也是許多加工食品的基礎原料,如同原油上漲帶來的衝擊一樣,食品原料上漲理論上也會加深通膨惡化的疑慮。農產品需要時間栽種、收成,即便短時間有機會停戰,恢復農業生產,但後續戰爭的不確定性則會影響收成。

俄羅斯方面

除了能源因為遭受到英美禁令之外,歐洲、亞洲才是俄羅斯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原則上,歐洲無法像美國果斷地向俄羅斯發出禁止輸入的政策,所以長期影響有限。但據報導,目前在俄羅斯的汽車工廠皆陸續停工,且盧布大貶將使得進口零組件的成本上升。另外,Trendforce表示俄羅斯生產車輛製造所需的上游原物料如鎳、鈀金將因供給限制使得成本大漲,未來汽車產業復甦將面臨挑戰。


參考資料
  •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kraines-rising-role-grain-exports-complicates-impact-crisis-2022-01-26/

緯穎在兩周內出現兩則截然不同的報導

這兩篇新聞的標題共同點是美系外資與同一個記者,仔細看內文分別是美銀看衰,調降目標價到707;然而摩根大通與瑞信則是給予優於大盤的評價,目標價則是調升至1400。究竟這兩周(2021, 10/18 ~ 11/2) 究竟發生了那些事情讓外資「變節」?


我們仔細看下則報導提到,美銀台灣主管認為從9月開始伺服器基於供應鏈廠商因為缺料問題,下修Q3、Q4財測,而且這波缺料恐怕延續到2022H2,也就是這波看壞的理由應該是缺料造成的長期問題,而且不只缺料導致營收看淡,美銀更預期全球電信服務業者的資本支出將放緩,以上兩因素都不大可能在短期內出現劇烈改變才對。


那麼上漲的理由又是什麼?我們從下則新聞看到摩根大通認為臉書預計2022年擴大資本支出66%顯然也是跟這波元宇宙的浪潮有關;瑞信的理由則是「利空出盡」,這樣的解釋蠻有趣的,但也不知道要怎麼評論。


而在這段期間幾乎可以看到10/18就是股價的波段低點,所以外資報告是可以不同調的,也沒有所謂外資報告就一定比較準,否則目前就不會出現兩周內出現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當有人引述外資報告的時候,不應該假設外資是一個群體,事實上外資很可能彼此是意見分歧的。

企業內部組織內耗的矛盾

前陣子組織異動,所屬的整個部門忽然間換了老闆,以往我們部門與另一部門之間的「恩怨」都是來自於資深同事的描述,我們也很少有機會交流,在組織異動前,我曾經聽前老闆抱怨董事長「偏心」;在組織異動後,新老闆覺得我們以前的部門像個「黑洞」,許多資訊都不透明。很難想像,在同一家公司,竟然會有如此大的隔閡,部門間的行事風格迥異,雖然我們都想表示自己只是領薪水,其實上面的鬥爭我們無法干涉太多,但是組織文化其實從第一天進公司以後,就像安裝在電腦上的作業系統,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員工。

身為一個企業的員工也許可以知道許多外部股東的不知道的事情,但這指的不是股票交易的內線消息,而是公司的組織競爭到底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組織改造有機會提高效率還是加速死亡?由於這都是動態的、無法由一時的變化看出端倪,而且經理人的經驗與想法有很大機會改變組織運作的結果,所以總的來說,這種影響不會很快看出公司體質變化,但長遠來說,變化十分巨大。

理論上,股份有限公司的擁有者應該是全體股東,經營者只是股東們委託代表經營,但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表現得像家族企業一樣,人事任命可以全由經營者決定(廢話),但這也很難說,新聞報導燦坤董事長很早就退居二線,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但是歷年來的決策顯現出來即便交由專業人士經營,而不是交給企業二代接班,也未必比較出色,所以這很大一部份決定在經理人的素質。

前陣子看了兩本書《護城河投資優勢:巴菲特獲利的唯一法則》與《投資檢查表 基金經理人的選股秘訣》,這兩本書針對經營者的能力提出完全對立的看法,前者認為挑選產業重要性大過於挑選經理人,因為好的產業交給能力普通的經營者也是會賺錢;後者則舉出幾個例子說明經理人的好壞對企業的影響很大,擅長節約成本的經營者未必能促使企業成長,很少像賈伯斯那樣同時具備「開源」與「節流」的能力。我認為賺錢容易的企業,將掩蓋經營者的無能,而艱困產業的經營者,似乎是比較容易看出能力優劣。

由於公司分層結構,每個組織各有不同的經營者,外部人士很難從報章媒體、公關資訊理解全部,組織內部間的矛盾內耗掉企業資源,股東應該不會知道這些事情,因此要徹底了解一家公司是很難的,任何利多、利空都可能是長期下來的結果,比較好理解的可能是從產業面著手,畢竟一家公司能生存下來,代表應該有核心能力存在,光是比較這點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或許還算是堪用的方法吧。





提升自己的價值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這世界上多是充滿這種故事,例如美國樂透彩得主幾年內花光獎金、台灣企業家第二代敗光家產等,所以金剛本人的例子只是一再的印證「人若不理財,財不會理你」這句話。
這則新聞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有些職業真的能賺比較快,例如金剛說:「在香港賺錢很容易,月初銀行戶口有80萬進來,月中又60萬,月底又有80萬,月月如是。」,想像如果這是自己的收入,就算是香港當地的物價比較高,但這樣的收入還需要參考什麼紅包理財法嗎?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這麼多的收入啦,所以我覺得每種理財法還是有他的必要性。但是高收入人士似乎伴隨著高支出,所以我覺得學習理財更是要從收入還不高的時候開始。同樣是演藝圈的侯昌明,我記得國中的時候聽他主持從早上五點到七點的廣播節目,沒想到他現在已經是身價近億了,證明正確的投資理財才能累積下半輩子的資本。

至於要怎麼提高收入,這真的是一個讓每個領死薪水的上班族都想知道的答案。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開啟副業,賺更多」,作者之一似乎跟我一樣是軟體開發者,但是他的副業包含接案、撰寫資訊專欄還有教人如何經營副業。經營副業或許是幫助上班族增加收入的方式之一,但是慎選副業,才能讓自己賺到錢也累積經驗,還能用於本業身上。但是在一篇文章提到:分心從事副業的風險就是不夠深入專精。因此若是忙著經營副業而錯失讓自己往上晉升的機會,那麼雖然賺到了一點點外快,那麼失去的可能是長期下來 5000元 跟 5千萬的差距。

總結來說,與其說是想要提升自己的收入,倒不如說是要提升自己的價值,例如同一件事情能夠用更聰明的方法做好、做得更快,也許會是比較好的開始!

國際的油價大賽局

美國 EIA 2008 Nov 的油頁岩天然氣分布圖

        近來西德州原油與布蘭特原油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很明顯的2008~2014年之間石油需求並沒有顯著的減少,加上石油開採與定價一直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針對這兩點來說,原油並沒有下跌的根本原因,唯一可能原因是美國油頁岩的開採提煉技術提升使得美國從石油進口大國需求下降,造成石油供給過剩,但是這個理由並無法解釋為何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何不減產來抑制油價下跌,反而在油價崩盤的時刻聲明不減產?

        如同一開始所說,石油的開採與定價權被少數人掌握,全世界開始享受低油價的好處時,不能忽略決策者的思考,以下為油價下跌的兩個假設:
  1. 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聯手對抗俄羅斯
  2. OPEC 有意以低油價打擊油頁岩開採商
        表面上沙烏地阿拉伯在這場油價崩盤受了重傷,只是身為 OPEC 主要成員,產油量最大,卻主張不減產,一方面配合美國的戰略布局,另一方面還可以打擊油頁岩開採商勢利。今天一則新聞 "BHP Billiton cuts US shale oil rigs by 40% amid sliding price" 顯示出 BHP 必須減少生產成本來因應油價下跌帶來的損失,因為開採越多賠越多!另一方面,沙烏地阿拉伯則受惠於前幾年油價高漲帶來的利潤,還能玩得起這場遊戲。

        這一場國際的油價大賽局給了一個反思點,最近很夯的一本書《從0到1》談到「競爭是破壞的力量,而不代表價值」,競爭力是遊戲設計者創造出來的條件,而不是自然存在的,過去 OPEC 可以調節石油產量來管制油價,產油國是遊戲設計者,新的油頁岩開採商才是準備加入的競爭者,在沒有降低開採成本的情況下加入競爭無疑是遭人玩弄,在這場賽局中消費者差不上花,只是片刻享受到油價下跌的好處,不過若競爭者完全被甩開之後,或是策略布局改變,該拿回來的都拿得回來!

參考資料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