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就連雜事都能處理得很好

最近我發現公司的助理忙翻了,原本我覺得助理這種工作有什麼難的,都是幫大家做一些雜事吧,但是經過我觀察一陣子下來,助理要處理的事情還真多,不像研發人員在科技公司裡被捧得高高的,許多雜事都交給助理處理掉了,所以我們都不知道這邊的助理平時有多忙。像是這陣子剛搬新樓層的關係,助理需要幫忙打點新辦公室的一切,包含聯繫裝潢包商、水電師傅、房東,以及當員工與老闆之間的橋樑,缺東西的時候還要幫忙補貨,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

在《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這本書裡面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例如老師不只是教學,還擅長人際溝通、隨機應、班級管理、教材規劃等,以及協調不同的利益團體(學生、家長、同事、行政單位)。而我們公司的助理其實也是要幫忙協調各種領域的專業工作者,這種能力雖然在科技公司不是重點項目,但不得不承認,這在生活上還蠻常用得到的。在家裡,小孩子的事務大部分都是我老婆幫忙處理的,卡費、水電瓦斯、學雜費,下課安親、才藝的課程安排與時間規劃,也幾乎都是她完成的,雖然主要的經濟支柱是我,但家裡的大部分事務幾乎都是我老婆在處理的。

然而,這帶出了一個讓我感興趣的主題,以前我都是朝著培養「可遷移的能力」,無論我的身分是父親還是主管,也都是這樣子在培養跟我一起工作的人,但我過去認定的能力的範圍其實很窄,應該都是偏向專業上的能力,可是這種專業上的能力培養在第一線的人員很管用,但如果是在生活上或是跨領域的管理時,就不見得受用。

常常看到有些人在專業很強,但卻是生活白癡,然而有一種人則相反,涉及的領域很廣,但卻沒有一項專長。要結合這兩種優勢的方法,也就是看起來懂得不比別人少,而且還有一項核心能力至少在圈子內是有口碑的。只不過要培養這樣子的能力沒有捷徑,因為光是要懂很多事情這件事來說就不簡單了,而且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例如看了網路上的敘述就以為自己懂了。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動手做,只有動手做就比較容易了解事物出現的原裡、影響它的原因與實施的原則。自從我在生活中慢慢遵循此原則以後,看到生活中的任何產品,我都能在腦海中先想過一遍這個可能是怎麼做的,這樣的訓練也可以教導小孩思考東西形成的原裡。

回到正題,忙碌的助理帶給我的啟示就是「可遷移的能力」也必須包含生活上的大小事,並不是說要學著買電燈管或是用Line跟房東聊天這種任務,而是學著組織雜物、應對與交涉。研發人員除了面對電腦之外就是同事與主管,大家在同一個領域待久,想法難免都被受限了,整天在同一個空間裡面很難做出什麼衝破舒適圈的事情。多涉及其他領域,長期下來一定會有所改變的。



企業內部組織內耗的矛盾

前陣子組織異動,所屬的整個部門忽然間換了老闆,以往我們部門與另一部門之間的「恩怨」都是來自於資深同事的描述,我們也很少有機會交流,在組織異動前,我曾經聽前老闆抱怨董事長「偏心」;在組織異動後,新老闆覺得我們以前的部門像個「黑洞」,許多資訊都不透明。很難想像,在同一家公司,竟然會有如此大的隔閡,部門間的行事風格迥異,雖然我們都想表示自己只是領薪水,其實上面的鬥爭我們無法干涉太多,但是組織文化其實從第一天進公司以後,就像安裝在電腦上的作業系統,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員工。

身為一個企業的員工也許可以知道許多外部股東的不知道的事情,但這指的不是股票交易的內線消息,而是公司的組織競爭到底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組織改造有機會提高效率還是加速死亡?由於這都是動態的、無法由一時的變化看出端倪,而且經理人的經驗與想法有很大機會改變組織運作的結果,所以總的來說,這種影響不會很快看出公司體質變化,但長遠來說,變化十分巨大。

理論上,股份有限公司的擁有者應該是全體股東,經營者只是股東們委託代表經營,但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表現得像家族企業一樣,人事任命可以全由經營者決定(廢話),但這也很難說,新聞報導燦坤董事長很早就退居二線,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但是歷年來的決策顯現出來即便交由專業人士經營,而不是交給企業二代接班,也未必比較出色,所以這很大一部份決定在經理人的素質。

前陣子看了兩本書《護城河投資優勢:巴菲特獲利的唯一法則》與《投資檢查表 基金經理人的選股秘訣》,這兩本書針對經營者的能力提出完全對立的看法,前者認為挑選產業重要性大過於挑選經理人,因為好的產業交給能力普通的經營者也是會賺錢;後者則舉出幾個例子說明經理人的好壞對企業的影響很大,擅長節約成本的經營者未必能促使企業成長,很少像賈伯斯那樣同時具備「開源」與「節流」的能力。我認為賺錢容易的企業,將掩蓋經營者的無能,而艱困產業的經營者,似乎是比較容易看出能力優劣。

由於公司分層結構,每個組織各有不同的經營者,外部人士很難從報章媒體、公關資訊理解全部,組織內部間的矛盾內耗掉企業資源,股東應該不會知道這些事情,因此要徹底了解一家公司是很難的,任何利多、利空都可能是長期下來的結果,比較好理解的可能是從產業面著手,畢竟一家公司能生存下來,代表應該有核心能力存在,光是比較這點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或許還算是堪用的方法吧。





立山黑部之旅

這次出遊是跟團,參加山富旅行社的行程,團費相對於其他旅行社是便宜的,不過整趟下來的感受是好累,拉車的時間好長,有一趟從高山回大阪做了五個多小時的車,還有一晚從黑部湖開往飯店開了三個小時的山路,然後八點多吃晚餐,幸好景點的景色讓人很放鬆,稍稍安撫了旅客的心。

Day 1: 關西機場 - 黑壁廣場 - 琵琶湖 - Hikone View Hotel
黑壁廣場的特色就是這邊的房子都有黑的元素,例如屋簷、牆壁、門,不過這天來得不巧,大多數的店家都沒有營業。




Day 2: 合掌村 - 東茶屋街 - 兼六園 - 青雲閣溫泉飯店
以前的人因為交通不方便、建材運送不易,所以想出「合掌造」這樣子的設計,當交通發達了,部分合掌造的房屋也面臨拆除命運,經過申請,這些保留下來的建築經過遊客的宣傳成了熱門的觀光景點,來合掌村,冬天、夏天的景色都不同,很值得來一趟。





關於茶屋的文化與背景可以參考這個網站,台灣也有茶文化,可惜卻沒有這樣子的地方。



兼六園為日本三大名園之一。

Day 3: 立山 - 黑部湖 - 飛驒高山溫泉飯店
上立山黑部要搭乘六種交通工具:立山電動纜車、高原公共汽車、立山隧道無軌電車、立山空中纜車、黑部電動纜車、關電隧道無軌電車,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雄獅網站




Day 4: 上高地 - 拉車五小時 - 大阪市
上高地的景色不輸黑部平,在這可以被尚未融雪的槍岳圍繞、看到湍急且清澈的河流、呼吸清新的空氣、吸收森林的芬多精。





大阪道頓崛的人潮多得有點恐怖,大概都是為了招牌固力果而來,到處都是模仿拍照的人群。



Day 5: 關西機場 - 回家
關西機場是填海造陸而來,對外僅有專用道路可以通行。去年颱風把船吹來撞橋墩,而假新聞事件讓這個台灣人認識這個機場,然而日本的國土十倍於台灣卻要填海造一個新的機場,不知為什麼台灣非得把機場建立在首都內,有點納悶。

讀書筆記 - 你的未來值多少 - 像精算師一樣思考,估算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簡單的說,「現值」指的是明天可能發生的事件在今天的價值。我們每天面對各種選擇,而這些選擇的結果都只會在未來出現,不同選擇會導向不同的未來,所以,想像這些不同的可能性是指作決定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精算思維與一般思維做決策的方式不同的地方在於:現值讓我們在面對各種選擇時能系統性思考,並把平常很少想到的層面納入考量。當我們使用現值分析時,也要考慮到這些後果可能在什麼時間發生。總結來說,使用「精算思維」的意思是:系統性思考未來,使用現值(也就是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在今天的價值)來做更好的選擇。

現值分析的五個步驟
  1. 確認有哪些選項
  2. 盡可能想像每種選項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不只要關注會不會發生,還要注意可能發生的時間:
    花多點時間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而非只看到你認為會發生的一兩種情境,這是評估所有可能影響性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
  3. 評估每種情況發生的相對機率:
    考慮每一種可能情況的相對機率,但只需要用直覺與常識判斷,很少需要算出準確的機率。
  4. 仔細考慮,相對於長遠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我應該對近期可能發生的事件額外賦予多少價值:
    在這裡我們會使用「折現率」把未來往前推至現在,形成相同的比較基準,幫助我們明智地做決定。
  5. 把每一種選擇的結果所帶來的價值加總起來,決定每一種選項的現值:
    我們通常不需要計算出確切數字,而是只要在選項之間做決定,所以只需要知道哪個選項的現值比較大就可以了,並不需要算出確切的現值數字。

利率使現在的錢成長為未來的錢,折現率則是把未來的錢縮減回現在的價值。儘管某些精算師聲稱會聲稱正確的折現率是某個數字,但事實上,並沒有適用於所有問題的「正確」折現率,尤其是面對很個人的決策時。選擇適當的折現率固然重要,但沒有人能替你決定要用什麼折現率。

所有計量經濟模型與經濟學家做出的許多預測,都是基於「歸納法」,也就是相信累積的實證資料能讓我們建構出更好的理論,知道世界運作的方式,然後用這些理論預測未來。我認為,當使用這樣的工具時,我們必須警慎,別將這個理論適用範圍過故擴大,把它用在不合宜的用途上。如同塔雷伯所言,大體來說,計量經濟學和經濟模型並不太適合用歸納法,因為總有無限個方法可以建造模型,用來「解釋」過去的事件,於是當現有模型未能預測到新事件時,人們就會認為並不是模型不正確,只是需要微調罷了。於是,模型的建構者回去調整參數,得出新的模型,然後充滿自信地說他已經修正這個模型的「小」問題,而沒有認知到,當這個模型無法預測到未來發生的事,其實就證明這個模型不適用。

表面上看起來,現金流量折現法和現值思維的原理與技術很相似,但實際上只有一些微妙而重要的差別。首先,現金流量折現法通常只重視高發生機率的情境但在使用現值思維時,我們要試著想像所有可能性,必須認知到「低發生機率但高影響力」的可能性也許很重要,塔雷伯稱這類可能性為「黑天鵝」事件。他說,這類「不可能預測到」的情境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最大。我雖然認同塔雷伯的說法,認為這類情境不可能預測,但我覺得這類情境並不是想像不到,這也是為什麼第二個步驟很重要的原因,但現金流量折現分析通常很少注意這個步驟。現金流量折現模型通常只考慮在財務上可以衡量的因子,現值則把非財務性質的因素也考慮在內。此外,現金流量折現模型純粹採用「放棄的投資」(foregone investment,亦即所謂的機會成本)或「資本成本」來決定折現率,但對個人而言,非財務性質的因素可能極為重要。


反思:
以現值判斷選項優劣,決定現值的因子是折現率,而折現率跟利率的意義相反,是讓未來的錢換算成現在的價值,有了這個數字,我們就可以在多種選項之間快速地抉擇。但這本書並不強調數字計算,只有簡單的帶出計算折現的基本概念。
書中最重要的觀念是要把發生機率低但影響大的事件納入考慮,也就是所謂的「黑天鵝」。例如發生意外的機率低,但對於家庭中主要的經濟成員來說,影響的是一整個家庭的生計。書中強調「折現率」因人而異,尤其是個人決策時,在第一步中的「確認有哪些選項」就會納入不同種考慮。





讀書筆記 -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

 Image result for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

捨不得用錢?「金錢螺旋」讓你越花錢越多
 所謂「金錢的無限螺旋」,簡單來說指的是–選出自己喜歡的事物,把錢集中投入在這件事情上,以此磨練謀生技能與賺錢技術,然後使其成果反映在收入增長上。

當手頭有錢後,把它用在自身興趣上,把錢和時間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物」,除了可以獲得該領域的知識,還能提高自己的技術值,如此一來,便能和自己的工作產生連結。當你的工作能力在職場中無可取代時,你就會得到遠遠高於想像的收入。只要連成「金錢」→「興趣」→「工作→「金錢」,如此順著箭頭繞一圈,你初步的金錢螺旋就完成了。透過金錢螺旋所得到的「金錢」,應該還要再一次投入「喜歡的事物」裡。

讓獲利源源不絕的「興趣投資」
一般人很容易有這樣的迷思,為了多賺或多存一點,必須犧牲自己「喜歡的事物」才行。或者不斷地想:「沒有任何工作是輕鬆的,如果是想賺錢,就要忍耐,就算是不想做的事也得去做。」、「把錢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一下子就花光了。所以如果想要存錢,還是要忍耐一下。」其實,真正的狀況剛好相反。請不要忍耐,乾脆地把錢投入到自己的興趣之中吧!如此一來,花出去的錢「攜家帶眷」回到你身邊的機率反而更高。因為一流的成功人士,每一位都是打從心底樂於自己的工作,把全身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上」,然後從工作中賺取應得的報酬,就可以自然地讓成功持續下去。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磨練它的技能,然後用它來幫自己創造財富,將得到的收入進行再投資,進一步深化自己喜歡的事物,這便是我們期待形成的金錢螺旋。

時間充裕的時候,我會利用速讀法在一天之內讀完二十本書,然後天天都上亞馬遜買書,頻率之高,甚至讓我和貨運的小哥都成為好朋友。每天除了讀書,剩下的時間我會用來和家裡的小貓玩耍,然後上健身房鍛鍊身體,對我來說,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我已經是夫復何求了。就這樣,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我把身上所能使用的資金盡可能地投入到「知識」上,不久之後,這些「知識」便開始為我創造出金錢的實質收益。例如我目前在niconico動畫網站中,有一個付費會員可以收看的節目,在這個節目裡,我把自己從書中吸收到的知識加以整理後分享給觀眾。把學習到的知識做整理,讓它化為自己的東西,這件事其實我平常就有在做了,並不是為了niconico而可以為之,只是剛好有一個機會,讓我開始嘗試在這個網路平台公開影片而已。

賺錢王牌如何找?「心流九問」有答案
你可以不假思索回答出,自己工作的目的嗎?
工作時你能夠全神貫注嗎?
你曾有過工作時,整整半個小時完全對於外境沒有產生任何反應的經驗嗎?
上班(有工作)的日子,是不是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呢?
你能夠立刻說出,從目前工作中所得到的成果嗎?
你的工作內容是否經常面對未知的挑戰?
你是否能感受到,工作的日程安排和內容都是由自己掌控?
你的工作場域是否不易受到其他人打擾?
如果每個月都能平白得到一筆和你目前工作收入依樣多的進帳,你還會繼續從事目前的工作嗎?

「即時回饋」,讓人樂於挑戰的秘訣
通常來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能得到立即的回饋,人們會比較容易進入心流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會對角色扮演如此著迷的原因。挑戰最後的大魔王前,總是要克服重重難關,每通過一個考驗,就能得到特殊的道具和寶物,然後在往下一個關卡,這就是迅速回饋的機制,讓遊戲中的孩子欲罷不能。在九個問題中,「即時的回饋」和第五個問題「你能立刻說出,從目前工作中所得到的成果嗎」有關。可是現實的工作畢竟不是遊戲,我們很難有「自己每一天都在進步」的感覺,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有辦法在工作中去感受「即時回饋」,做法很簡單,就是有意識地去設定許多小課題,如此一來,每當你解決一個課題,就能感受到小小的成長。
在健身房鍛鍊時,每次都會記錄自己能夠舉起特定重量槓鈴的次數,確實不可能在每一鍛鍊後,都感受到肌肉組織的改變,但是透過記錄每次舉起的槓鈴重量和次數,我可以知道自己在「這個重量,比上回多舉了一次」、「槓鈴的重量可以再增加2.5公斤」。這種課題設定稱之為「小目標」

將興趣和收入做連結,也就是將興趣「收益化」
將興趣收益化的第一步,就是要讓身邊所有人都知道「我喜歡什麼,我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有多擅長,具體來說在這件事情上我能做到怎樣」。不論你在哪個領域有多高超的技能,只要沒有人知道你身懷絕技,向「我們這次要辦XX活動,你願不願意來幫忙呢?」這種邀約機會,是絕對不可能從天而降的。「宣傳與奉獻」就是為了讓身邊的人都知道關於你的事情。
有不少人很容易不好意思或害羞,所以通常只會把自己喜歡的、想做的事情,讓家人、戀人和朋友們這類小圈子裡的知道。這種「曖曖內含光」的表現其實不是一種值得稱許的美德,因為它所展現出來的消極性,會讓本來應該屬於你的機會白白溜走。

「誰認得你」比「你認識誰」更重要
如果說「宣傳與奉獻」是收益化的準備階段,那麼第三個重點「貢獻」,就是其具體的行動了。因為我的興趣是「由書本獲得知識」,所以會特別留心自己可以利用知識為他人做點什麼。

「利他行為」,獲得幸福感的絕招
利用自身興趣為他人作出貢獻後,能夠得到的第二個副作用是「獲得幸福感」。簡單來說,人類是能透過「為他人付出」而得到幸福感的生物,所謂利他行為並不是許多人誤會的那樣,非得犧牲自己來照亮別人。活用自己的強項,幫助朋友或認識的人排解煩惱,讓他們能夠早日脫離苦海,之後你就會體驗到一股助人的舒暢感。

貢獻所能,打響「口碑」第一步
假設現在你的公司正要架設新網頁,在沒有預算的情況下,需要找一位能統籌負責文案、設計的人,如果此時你願意自告奮勇舉手說「我喜歡設計」、「寫文章是我的強項」,這將會是你拓展人脈的大好機會。因為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在其他場合遇見為了相同事情所苦的人時,腦海中一定會浮出你的臉。所謂人脈不是你認識誰,而是誰認得你。若想要打開自己的人脈,還得靠別人幫你宣傳說「這個人挺擅長這件事的,你可以去找他談談」才行。

將興趣變收入的七個原則
  1. 買經驗比買東西更重要
  2. 購買「價值大於價格」的東西
  3. 把錢花在買書
  4. 把錢用在別人身上
  5. 把錢拿來打造一個值得信賴的團隊
  6. 為了減少麻煩事,花錢買時間
  7. 把錢投入到能讓力量最大化的組合

「互利者」多慮,機會最容易溜走
賓夕法尼亞大學組織心理學家 Adam Grant 在著作《Give and Take》中將為他人用錢的稱之為「給予者」,他認為這些人在社會上能取得最大的成功。「索取者」行動時優先考量的是「自己能不能從中獲利」,而「互利者」則是在給予和接受之間尋求平衡。Grant指出,給予者能在事業和經濟方面都獲得巨大成功,相較於索取者,因為身邊的人都防著他,因此很難獲得別人的幫助。另一方面,互利者想的是「如何回收自己為他人的付出」,所以他們經常在腦中敲著算盤:「這個人真的會把我為他付出的那部分還給我嗎?」這種行為讓互利者無法及時採取行動,結果機會就白白流失了,因此他無法取得先機。
「頂層給予者」專注於如何把全體的餅給做大,他和一起工作的夥伴絞盡腦汁、同心協力,努力將原本只有一百分的利益,擴大為兩百甚至三百分。另外,頂層給予者在遇到自己的課題、需要別人幫忙時,向他人拜託的方法也很高明。同樣的情況,換作是索取者或是互利者,心裡頭就會想:「請別人來幫我,不是會欠下人情債嗎?」但頂層給予者不會這樣想,他們會誠懇地去拜託他人說:「我想請你助我一臂之力,或許我們可以共同完成一些事情。」然後藉由群策群力,共同思考如何提高收益。頂層給予者將自己身上的課題,變成夥伴間共同解決問題的機會。

只要這樣做,就能創造「雙贏」
一個團體中,不應該同時存在著贏家與輸家,而是要以打造雙贏的狀態為目標,給予者在這件事情上,尤其不會有所減少,正因如此,人們才都願意去幫助給予者,而且所謂的「物以類聚」,給予者身旁通常都是給予者。如果你希望活用自身興趣取得社會上的成功,首先你必須成為一個給予者。另外一件事情,去認識其他的給予者,和他們一起工作。

活用20%時間,對興趣「再投資」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