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 大賣空與我的反思 (1)



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內容或事件是什麼?
        康沃爾資本公司的成立來自於兩個與華爾街無關的年輕人(雷德利與麥伊)加上一位有在投資銀行待過的哈克,初始成立資本僅11萬美元(2003年初成立)。一開始他們的定位是要尋找市場的無效率,包含股市、債市、貨幣、大宗物資,第一個發現的大商機是「第一資本金融公司」在與政府在爭論該為潛在的次優貸款損失提列多少準備金,這項消息使得股價兩天暴跌60%,而之後的六個月裡,第一資本保持驚人的速度獲利,但股價仍毫無起色,雷德利與麥伊開始研究這起事件,蒐集各種相關資料包含諮詢顧問、競爭對手甚至找到了主管機關的承辦人員,最後他們轉向調查執行長的人品(從執行長大學同學著手),訪問第一資本的副總裁,而得到這家公司基本上是誠實的結論。第一資本在利空消息出來後的六個月,股價一直在30元附近震盪,但他們認為這家公司被低估,應該值60元,他們使用「長期選擇權」此衍生金融商品購買每股40元第一資本的買權(3塊多)共2.6萬,而主管機關證明第一資本經營無虞後,選擇權部位總值來到52.6萬。

對於以上內容或事件我的想法是?(對以上事件的理解)
        基於「無效率市場」這個假設讓康沃爾逮到第一資本的做多機會,市場先是以下跌反映出主管機關與公司的爭論新聞,創造出投資人撿便宜的機會。康沃爾的夥伴們調查公司的背景,做足功課而不是跟隨市場上的消息盲目做出決策,因此針對一個事件,必須關注其合理性,然後推測真實價值,找到投資的機會。


我為什麼會這樣想?(分析自己的理解如何形成、立說的基礎或預設是什麼)
        股票市場的極不理性導致很多人根據即時發布的消息來做出買賣決策,市場的投機者並不深究每個事件對公司未來長期營運的影響,而只在乎是否出現價格變動,如果只在意價格變化很容易做出錯誤決策。


對於以上內容或事件我有什麼感覺?(感受)
        每次重大訊息公布,投資人都會試圖套上利多、利空的消息來分類,所以每天股市的運作基本上都受到美國的市場政策、國際的財經新聞、國內的公司營收報告等消息左右,所以常會有錯殺股票而導致股票下跌又回升的案例,這也代表多數投資人(包含法人)缺乏判斷內在價值的習慣,以至只能使用市場報價來制定投資決策。


我為什麼會有以上感覺?(分析感受)
        因為短期來看股票的確可能產生波動循環,但是巴菲特曾經說過淨值遲早會反映在股價上,所以好的公司在長期來看,股價的確是長期向上走高的。

筆記:信用卡公司如何賺錢

生活中常遇到以下兩種狀況;

  • 在電影院、展場常常會看到一群人穿的很正式手拿DM,到處詢問大家辦卡了沒。
  • 買東西談到最後,店家跟你說這個價格必須是現金價,不能刷卡。

        一般來說,信用卡公司獲得收益來源有店家與消費者兩種途徑,店家安裝刷卡機必須支付刷卡金額的2-3%(Google得到的)給發卡行作為手續費收入,或者是消費者的年費與懲罰性費用等。雖然店家需要支付發卡銀行手續費,但是讓客戶刷卡卻是店家著眼於刺激消費者上門的必要成本之一,因為信用卡公司有時會定期舉辦優惠活動,吸引消費者購物,這點跟之前訪問過的KnowHouse網站創辦人提到的賞屋卡目的如出一轍:宣傳行銷、前往門市(網站)、購物。

        因此信用卡公司需要創造大量的發卡量,來累積可觀的手續費收入,這也是為什麼在展場總是能看到一堆業務推銷的原因,也解釋了店家如果確定一筆幾乎可成交的生意,願意調降一點點售價而避免付刷卡手續費的理由了。

        另外在網路上找到國外利用信用卡結合POS機賺錢的方式,即把收帳流程全部交給銀行處理,發卡公司要求業者在所屬銀行開戶,對銀行來說形成了資金匯聚的功能,至於資金該怎麼管理運用,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心得

  • 在同家商店買東西不使用信用卡的話,又假設購買價格相同,那麼不刷卡的人等於在幫店家分攤手續費,所以正常使用信用卡,不產生利息費用其實不見得不好。
  • 聆聽國外理財節目有提到頻繁使用信用卡,若消費紀錄良好,是比不使用的人更有優勢,其立論來自於有正常的交易紀錄比起白紙一張更好,將來需要跟銀行借款的時候,就不會吃虧。


筆記 - 雷浩斯選股的9+1條金律

        我把雷浩斯在節目中所說的9+1條金律整理出來,9條選股方法加上買進賣出的參考方法,淺顯易懂。

量化選股條件 (同時成立)
  1. ROE 五年平均大於15%
  2. ROE 近一年要大於20%
  3. 營業利益率近一年大過10%
  4. 營業現金流對稅後淨利大於50%(低標,正常為100%)
  5. 自由現金流五年平均大於0元
  6. 自由現金流一年數據大過1元
  7. 上市櫃時間大於5年
  8. 董監事持股大於10%
  9. 董監質押比率小於0%

買賣條件
  1. 方法一:從符合此條件的公司中選出30檔,成為自製的ETF,在每季財報公布後重新調整組合,每家公司各買進一萬塊。
  2. 方法二:從符合條件的公司中再篩選出最好的5-10檔,集中長期持有,但必須要非常了解持有的公司背景、護城河是否消失、毛利率變化、市占率是否下降等關鍵因素。
買賣時機 (賣出參考本益比可隨大盤變化調整)
  • 大盤處於高檔:本益比12倍買進,18倍賣出。
  • 大盤處於低檔:本益比10倍買進,15倍賣出。
  • 參考公司歷史本益比高低點。

原始影片

相關文章


葡萄王 - 接下來應該關注的事情


    先前公布九月營收後,單月營收年增率為12.12%,累計營收年增率15.29%,依照目前上半年每股盈餘為3.7元,加上過去通常葡眾有年底升等效應使得下半年的 EPS 通常較高,2015全年破8元應該是很輕鬆的事情。



    只是現在的股價的確不便宜,本益比通常是在區間的上緣遊走,但這也是成長股的特色,根據上次分析提到,葡萄王在九月到海外參展欲爭取東南亞代工訂單,根據新聞葡萄王外銷報喜 獲澳門訂單提到
董事長曾盛麟積極布局的外銷市場,也開始報佳音,今年9月首度在香港參展,已獲東南亞和港澳等客戶青睞,澳門並已小批量出貨,預期明年起將有較明顯效益。
不過目前葡萄王的產能滿載,海外代工訂單要擴大可能要等到新廠竣工投產後才能確定,因此我們要觀察的有:

  • 產品銷售的狀況、產品單價是否調整
  • 葡眾銷售業績的狀況
  • 新廠投產後能挹注的業績
  • 新產完工後對財務狀況的影響



聊天筆記 - 菜籃族的簡單投資

        最近財務分析課程剛結束,我索性問了一位同學,他怎麼靠投資賺錢的,其投資方法簡單地令我驚訝,從2006年到2015他從股票市場賺了大約200萬,聽起來還好,但是這其間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風暴,很多人在20008年幾乎翻船畢業,這位大姊卻仍舊保持穩定的獲利,令我佩服,在不懂技術分析、基本分析的前提下,她的方法是觀察股價的變動,在區間上緣賣出、區間低檔買進,逢低攤平,其實我聽了替她捏把冷汗,於是繼續追問下去她都買哪些股票、看不看大盤走勢,我這才了解原來她透過長期觀察五家公司的股票,而且不買電子股、不買高價股、不跟大盤,確認公司是有賺錢的情況下買進股票,其實這就隱含了「在被低估時買進、高估時賣出」的基本概念,雖然她的方法過於簡化評估公司成長潛力,但避開看不懂的公司雖然可能讓她錯失大漲機會,不過這幾年的績效也大概證明簡單的操作邏輯也可以帶來穩定獲利。努力的人一定會想辦法充實自己,學習財務分析對她來說可以強身補體吧!

葡萄王分析

**本篇分析為個人筆記,不含任何投資建議,亦不負擔任何責任**

小結
   葡萄王的毛利率、淨利率皆優於同業,營收來源主要為葡眾企業,並有進軍海外計畫,與中國雲南白藥集團策略結盟。平鎮新廠預計最快明年投產,屆時營收動能勢必能再往上走一波了。

引言
   本篇文章提出從近期財務結構的變化、擴廠計畫帶來動能的預期原因以及葡萄王在保健食品市場的競爭優勢的三個重點開始分析。

公司基本介紹
   葡萄王成立於1971年,營收比重最高的保健產品佔比約為95%,其餘為飲料、藥品等,而保健食品分為兩大類,分別為菇蕈類以及乳酸類,乳酸類產品由子公司葡眾企業以直銷方式銷售。葡萄王擁有全台最大的生技發酵槽與本土最大的葡眾直銷商60%股份,今年更與中國雲南白藥集團簽訂合作備忘錄,成長備受期待。

財務結構出現下滑現象的原因
   子公司葡眾在今年取得土地及房屋取得房屋2.9億元,並列於其他應付款項下,使得 2015Q1 的速動比率低於100%,由於固定資產與流動負債增加,因而長期資金佔固定資產比例也創下歷年新低,此數據看起來讓葡萄王像是在以短支長嗎?

大跌又反彈,台股你搞得我好亂啊




        本周全球主要股市表現得很戲劇化,例如台股大盤周一(8/24)先是受到美股大跌500點影響,盤中期貨甚至跌幅將近10%,往後幾日的股市表現得幾乎是沒發生過大跌這件事情依樣,周五收盤加權指數已經回到8/21的水準了,這次大跌我沒看新聞,也沒追蹤到底世界經濟又發生了什麼事情讓股市動盪,事實上,根本沒必要關心這些事情吧!


        巴菲特曾經說過,股市的存在是證明笨蛋真的存在,例如這幾天因為大跌而恐慌賣出股票的投資人,怎麼會知道一周的時間內加權指數又回到上周的位置?然而大盤下跌而帶動整體氣氛悲觀,投資人能否看清楚手上持有的公司體質是否健全,而不被影響,我覺得大部分的人都相當難做得到這點!

        關心總體經濟、主要央行的利率決策會議等議題,或許對擅長操作期指的人有所幫助,但是對於操作股票的人反而沒那麼重要了,因為總體經濟或是貨幣升值貶值帶來的可能只是短中期的影響,然而企業長期的競爭力才是重點,比方說公司的安全性﹝流速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現金流量分析﹞是否得度過景氣寒冬,產品的市占率是否有變化,有沒有新產品、客戶、市場來保持營收動能?這些專注在研究企業的價值內涵或許沒辦法像研究短期價格變動趨勢那般令人血脈噴張,但卻可以避開不理性的市場波動。

讀書心得:操盤手的萬無一失投資術


        這本書的作者在內文中否定了單純以技術分析或者是查看財務報表來制定投資決策的行為,強調唯有透過對公司本質的了解以及觀察財務報表中數字的變化趨勢與其背後成因才能達到大轉小賠的投資戰績。

        作者把股市投資人共同擁有的迷失分成三大類:「越看越錯的基本面」、「越相信越慘的概念」、「越做越賠的技術面」。以為精通總經、看準大盤就一定賺錢?或者誤認為營收創新高代表著未來的成長性高?以及尋找高殖利率股票比定存好?挑到好股後不要賣,一定就會大賺?不管多空,一律長期投資?

BMW + TROC 選股法
        作者融合了「質化」與「量化」分析的優點,可以幫助投資人先過濾掉潛在的地雷股,並且分成短、中、長期各種不同操作時間所需的概念,提高獲利的機會,降低虧損的風險!

1. B =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講白了就是企業賺錢的方法,公司是否靠著「差異化」與「獨佔」來取得優勢。綜觀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經營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成本優勢
  2. 通路優勢
  3. 產品差異化優勢
  4. 技術與專利優勢
  5. 創新優勢
        就我的看法,企業可以透過壟斷、寡占來創造成本與通路優勢,只不過如果只是用提高資本支出來建立進入障礙,這是不可靠的,因此產品的差異化以及利用專利或獨家技術保護公司才可能長久。

        至於最後一點,我覺得很適合再現下流行創業的年代,給創業者思考的一個方向,因為創新不會侷限在產品上,還包含服務與商業模式創新,不管是 PcHome、Google、Facebook,都修改了原來的遊戲規則,開公司就是為了賺錢,如何創造新的方式讓顧客願意付錢也是可以著力的方向。

2. M = Market Size & Market Share
        觀察市場規模與市佔率在乎的是餅有多大以及能分到多少?而且市佔率比市場規模更重要,原因在於市場規模大且利潤高可能引起其他競爭者進入,門檻不高且過度競爭就是所謂的紅海,造成「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搶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窘境。

        兩者同步成長是最佳的情況,可能是公司找到了新市場擴展規模,並且公司不斷地提高門檻拉開與競爭對手差距,但我認為市場規模並不是投資人應該特別著墨的地方,在 Bottom-Up 的思維中,我們應該找出不斷提升市佔率的公司,例如專注在豆腐市場的中華食(4205)的市佔率在盒裝市場約為65-70%,並已有開拓香港市場的行動(註一)。

3. W = Who is manager?
        購買股票成為股東等於實質上把錢交給公司經營者,委託代為經營公司,哪怕只有一股而已,所以觀察經營團隊的重要性並不會亞於關注獲利成長,書上提到投資人可以從6個面向進行觀察:
  1. 股東結構:持股1000張以上的大股東持股率低於40%的公司風險高,但IPO 之前的閉鎖期則例外,但要注意上市初期,大股東也可能透過人頭進行交易。
  2. 說了什麼:避開不談本業經營只吹噓轉投資的企業。
  3. 團隊背景:經營團隊有來自國際大廠的人才具有加分效果,然而那種產學背景根本與企業無關或是把挖腳過來的小才拿來大用則是減分,這種情況在家族企業比較常發生。
  4. 是否善待股東:若公司賺錢,也無資本支出等投資狀況下,仍不願意配息給股東的,就不能算是善待股東,董監酬勞佔占稅後淨利過高的公司也要避開。
  5. 是否在媒體上過度曝光:經營者是否常傳誹聞?或者喜好大談收藏名車、古董?這樣的人可能不會花太多心思在公司上。
  6. 股票進出分點追蹤:觀察公司所在地之券商是否在每次放出利多就賣超,可能是公司內部人士在出貨,又或者公司在實施庫藏股時透過哪個分點買進,此分點就是下次重要的觀察指標。

4. T = Trend(產業趨勢+企業成長趨勢)
        這裡的大T(產業趨勢)與小T(企業成長趨勢),與 Market Share & Market Size 相似的地方礙於個別企業的競爭力還是比大環境與產業的趨勢來得重要,特別是產業趨勢向下或持平的公司,還能夠開發新市場,取得市佔率,則小T則能快速成長,待整體環境轉強時,競爭對手早己被拋得老遠!

        觀察5年內的獲利是否穩健?評估期間最好包括景氣循環,否則可延長之8年。好的企業理應當在各種環境下都有穩定的好表現,至少跟同業比起來是如此,這樣的觀念可以避免挑到因為大環境造成公司業績下滑,而隨著景氣反轉又只能賺取機會財的公司,講白話就是公司的獲利必須靠得是企業的競爭力,而非受大環境好壞影響而使獲利暴起暴落!

5. R = River + ROE
        我在【當巴菲特遇見索羅斯中】這本書看到一個有趣的描述:「企業的護城河必須又寬又大,而且裡面還要有鱷魚和噴火龍!」,這段話意思在告訴投資人應該挑選競爭力高同時又不斷設下高的門檻防止對手超越,而且企業的競爭力不能只是藉由高資本支出或著價格優勢來阻止對手,而是高端技術、專利權、得天獨厚的低成本優勢(例如母公司的殘餘廢料可以作為子公司的生產原料)等。

        ROE 可透過杜邦公式拆解而得出淨利率、總資本報酬率、權益乘數,這對於有心專研財務分析的人並不陌生,也知道淨利率越高代表公司獲利能力越高、總資產報酬率高低代表公司經營效率的高低、權益乘數則是公司舉債經營的程度。而在書中作者特別澄清一個觀念,企業知道投資人愛以營收成長動能來當作選股標準,所以可能會犧牲淨利率,透過降價、改變信用條件(延長客戶應收帳款天數)、左買右賣等方式使客戶增加訂單,衝高營收數字,利用月營收與季報數字公布之間的時間差取巧炒作股價也有可能。

6. O = Momentum
        企業沒有成長動能等於是衰退的前兆!從營收與每股盈餘(EPS)去解析企業的成長動能,只是兩者的公布存在著時間差,每月公布的營收報告,都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避免落入「降價」、「改變信用條件」、「左買右賣」的營收衝高陷阱,而是要找到具有「新產品」、「新市場」、「新客戶」的基礎上提高營收的企業!

7. C = Cash Flow & Customer Base
        現金流量是觀察企業營運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反而是那些營收不斷創新高,應收帳款卻越拉越長,最後公司倒閉的例子不少。投資人從領取現金股利的角度思考,公司要賺錢達到資金充沛且願意發配現金股利,並不是靠舉債來發息,這代表公司的淨自由現金流量是正的。

        至於客戶基礎的部分,瞭解為何客戶與之做生意、關係、黏著度、集中度是否偏高以及客戶本身的展望好不好!


投資素人應該先學會判斷投資文章的優劣(下)

        接上一篇,那麼我覺得什麼事對投資素人好的文章?簡單來說,能提供閱讀者一個思考的空間是最棒的,而非是給一個結論,然後再以一大堆預測數據佐證。同樣的以 "台灣最大的輪胎廠商—-正新" 這篇分析文章來說,研究動機、公司的業務內容與市場份額提供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同時會發現到「財務分析」僅僅只是整個公司分析的一環,重點在於分析這些數字的趨勢為何。

        要觀察是否能作為一篇有質量的文章,也可以運用大眾證券副總張智超的BMW+TROC質量化分析來參考:
  • Business Model => 賺錢的方法
  • Market Size & Market Share => 市場規模與市佔率
  • Who is manager => 了解經營階層
  • Trend => 產業趨勢與公司趨勢
  • River + ROE => 護城河的規模與ROE的趨勢變化
  • Momentum => 成長動能探討
  • Cash Flow & Customer Base => 現金流邏輯分析與客戶研究
        這七大因素融合了公司、產業的質化分析、營運績效與財務數據變化趨勢,這給了我們一個分析模型,而最重要的事情是,財務報表的數字不能只看靜態的點,而是要理解造就變動的趨勢的原因為何?是否是公司的競爭力改變或是內部經營管理績效影響?若看到分析師大推某間公司,並且以營收數字多麽亮麗當作佐證,我們可以學著使用質化分析防身囉!

投資素人應該先學會判斷投資文章的優劣(上)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台灣最大的輪胎廠商—-正新" ,這可能是今年我看到最棒的一篇投資分析文章了!開始之前,通常一般民眾獲取投資文章的管道不外乎是來自券商、網路搜尋、投資論壇或財經媒體,而這些資料可能來自於業內研究員Call公司整理而成,或者是公司公開在網路上的資訊。

        看看2011年5月關於正新分析的另一篇文章 "預估正新今年合併營收為1,147.61 億元,稅後EPS 為5.92 元",這篇文章的開頭馬上下個結論:
投資結論
品牌價值提升、前十大輪胎廠布局中國地區產能最多者,投資建議維持買進
       從月線圖來看在 2011年5月買進正新後的結果是會套牢將近兩年才解套!

        我們再看看文章預估的稅後每股盈餘是否真的有達標,結果是只有 3.03,僅為預估的一半左右。
不管是股價或是稅後每股盈餘,皆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表現,也許中間經歷過歐債風暴的影響,但是一般投資素人看文章前真的得三思!


從威強電營收虛報到調降,看營收選股問題


        五月份營收公佈後,我在尋找業績有成長,並且短期營收超越長期營收的例子。認真做功課的人總是會有收穫的,未必是當下所期待的東西,可能是原本你不會注意到,但透過這件事情發現的。

        五月營收公佈較去年增長37.93%,長短期營收年增率有出現近期營收有增長力道。

        消息公佈的隔天,威強電股價並沒有強烈反應。

        去年四月財訊週刊報導「威強電爆誠信危機 該給投資人一個交代 威強電調降營收三成,股價暴跌,投資人直呼太扯了!」這篇文章提到了:
因會計師查核,營收大幅調降,2013年合併營收驟減22.5億餘元,比原本的公告營收大減3成以上,僅剩48.9億元;一四年前2個月營收,調整後減少19餘億元,減少幅度更達7成。
        去年威達電公佈上月合併營收,按照週刊的說法,威達電不應該將經營金屬交易孫公司收入採取「總額法」認列,而是要依照「淨額法」來認列,誤導投資人以為威強電本業的營收大增,實際上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光看營收大增就買進的投資人,其實根本不了解每月公布的營收報告沒有經過會計師查帳,加上新聞媒體吹捧而誤以為公司吃了大補丸。每月的營收報告的確是發掘成長股的利器,但是經由這次事件,精明的投資人應該要去了解營收暴增的原因,否則就是等到季報出爐了。

        財報狗的臉書上提到營收造假的幾個分類:
在之前推薦的《騙術與魔術》這本書第四章裡提到了四個造假營收的技巧1. 針對無經濟實質的交易認列營收2. 針對未保持正常距離的關係人交易認列營收3. 把非創造營收活動的利潤認列為營收4. 認列正當交易營收,但虛報金額
        往後對營收突飛猛進、長短期營收年增率表現優異,都不能太急於買進,更重要的是,誠信往往是一家公司的基石,爆出這樣子的事件,的確是該公司誠信的減項,作為精明投資人的教材。





Top-Down 與 Bottom-Up 的投資思維差異

        最近看了一本書【找到雪球股】裡面提到巴菲特尋找好公司的角度是由下往上(Bottom-Up)策略,與一般投資人採用的由上往下(Top-Down)策略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以至於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著眼的方向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是所謂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意思。

        從上面兩張圖來看,可以清楚的指出兩種思維差異之處,你覺得券商營業員、財經媒體會寄給客戶的資料是哪種居多?答案是右者,光是兩者搜集資料的難度比起來就差很多了,更重要的是熱門產業的題材適合拿來炒高股價而讓人忽略了公司的基本體質。

         由左圖不難看出 Bottom-Up 的投資思維正好符合了巴菲特的投資習慣:重視公司領導階層、寡佔並且讓對手不容易超越、體質良好的企業,所以巴菲特喜好投資業務簡單、競爭力高的公司,而遠離那些複雜的科技公司。

        最後,這兩張圖的比較是要告訴大家,投資不一定就是要把錢放到時下最熱門的產業,相反的熱門題材可能反而炒高股票而降低殖利率。所以最好的投資就是從最根本的公司體質研究起,才不會迷失在XX概念股海中。

為什麼不該使用「賺錢」來當作投資標準



        投資贏家的特色是擁有自己的投資標準,也許是仿效巴菲特的觀念,又或許是選擇一些數據指標來作為進場的依據,但最終我們的目的都是希望賺錢,那為什麼我否定以「是否賺錢」來當作投資標準呢?

        索羅斯、巴菲特這兩位大師都曾公開說過自己有無數的投資失敗經驗,但他們的失敗與賠錢卻是兩件事情,也許他們會看錯認賠而出清手上部位,但最終還是有賺的。可能這在很多人的想法裡會解釋為「有賺就好」,這也正凸顯了許多人只以是否賺錢的結果來當作投資標準,僥倖的心態會阻礙測試事先建立的投資標準,無法加以改善。

        倘若以賺錢來當作投資標準的話,那麼我們在建立部位後會因為是否產生利潤而影響投資判斷,最容易產生的結果就是「害怕帳面上的利潤減少而急於出清」以及「不願實現帳面上的損失而抱緊虧損部位」,而這樣的後果徹底的打擊了投資人的信心,也延遲了建立投資標準的行動。

        最後,投資標準指的是一種過濾的程序,不是結果。實務上,好的結果可能是建立投資標準的參考,但仍要重申背離投資標準卻賺錢的投資則不屬於好的結果。

Last days in Vietnam



        1975年4月30日是越南共和國滅亡的40週年,繼二戰後,冷戰時兩邊勢力分別之支持北越與南越,美國投入大量資源協助南越對抗北越(俗稱越戰),就在兩越簽署巴黎和平協議之後的兩年之內,美國陸續撤出軍隊,南越在失去美國的保護之下,面對北越與越共是毫無勝算的。40年後的南越滅亡紀念日,美國電視播放了當年西貢淪陷的紀錄片,我看完後覺得內心有些感觸,但是這跟理財有什麼關係?應該是完全沒有關係,不過我們可以想想,當時逃亡的人,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進入美國大使館,有些人進了大使館後可以先上直升機機離開?當時人脈重要?越南盾重要?美金重要?還是市中心的房地產重要?

        國家的存在,個人國內資產才具有價值,除非個人資產都是外匯、國外房地產,當時南越的富人可以賤賣房產來取得提早離開的機會,窮人沒有,只有靠些人際關係才有機會離開,要知道當時的人對於滅亡的恐懼。

        從理財談到歷史到國家滅亡可能扯太遠,但是如果我們一生努力保存的資產一瞬間消失,就像苗栗大埔張藥局被公權力侵犯,一生的努力化為烏有,這該如何是好?國家都會消失了,更何況是個人資產呢?


創始的初衷


        最近公司一位準備離職的前輩告訴我,他希望為自己的小孩寫一個遊戲,將來如果有機會也許可以再推廣出去賣錢,這位前輩有12年的遊戲業界資歷,寫遊戲可以說是他的專長,也可以說是從自身需求發展出來的目標,成功創業者常說,觀察周遭的需求、解決痛點,這是許多事業成功的共同背景。

        有些人創業靈感來源是本身的工作,有些人則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遇到的問題,對我來說兩個小孩會不會就是我的靈感來源呢?也許是吧,解決自身的問題就是最好的開始。做為一個工程師的背景對創業來說有不少壞處,但有能力實現產品的雛形卻是創業者扮演眾多角色初期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與這位前輩離職前的談話,我感受到我們可以運用自身專長來實現某種目的,同時也能滿足身邊某些人的期待,無論最後是否要商業化,但這就是我們的初衷,不是嗎?

我看 CoolbeeWifi 的「硬」行銷策略



        最近在 Yahoo 新聞的產業介紹,看到 CoolbeeWifi 這個軟硬整合行銷,覺得蠻有趣的,雖然這個新聞看起來很像是買廣告的,由於待過網通產業,知道網路路由器、交換器這個市場基本上已經飽和,專門製造局端設備的小公司很難與國際大廠 Cisco ,甚至是台灣的網通龍頭競爭,轉往 CPE 市場可能會犧牲毛利、面臨更多競爭。

        基本上這個產品不是賣硬體,他是賣服務,而且他把服務跟產品行銷、客戶管理以及很夯的大數據分析綁在一起,客層也不是限定在 ISP 業者或飯店之類的傳統大企業客戶,而目前網通市場的 CPE 業者,重心也多放在智慧家庭的應用上,但是CoolbeeWifi 這個產品設計有種橫跨三個領域的意圖。

        基本策略是這樣的,商家提供 Wifi 無線網路給顧客用,但是顧客事先需要使用幾種社群媒體按讚的功能才能享受到店裡的免費網路。更進階的策略是製作「客製化登入頁面」,這裡好玩的地方是商家可以結合「產品曝光」、「優惠券」的應用,如此一來可能大幅提高顧客來店的意願,而最後的「顧客資料分析與報告」雖然沒有講得很清楚,但是未來如果電子支付系統成熟,商家能蒐集到哪些產品特別受到歡迎、哪些太冷門、各年齡層的顧客消費喜好、節慶活動的商品促銷有沒有效果,都是可以拿來分析的。

        這個時代,硬體製造轉型為軟體服務,軟體服務轉型為虛實整合,沒有不變的市場與永遠的飯碗!

石二鍋的高桌次迴轉率觀察




        我在石二鍋用餐的過程仔細觀察環境,發現高桌次迴轉率的成果是每個環節精心設計出來的,我的觀察如下:
  • 均一價,減少顧客可能因價位選擇而猶豫不決的時間。
  • 餐前就送達冰沙,如此一來就不必設置飲料機,也降低顧客逗留時間,多餘的空間可拿來擺桌椅。
  • 調味料送到桌上給客戶調配,好處同上。
  • U型座位,提升外場人員送餐與清理速度。
  • 排隊等待必須等全部到期才能進場,避免因等待朋友而拉長用餐時間。
  • 切肉片機直接在U型座位的開口,服務人員可以加快取得肉品速度。
  • 洗手台的清潔乳液泡沫化的程度十分剛好,即便店家刻意把水量調整的很小,也很容易可以把手洗乾淨。

        對比這篇文章《戴勝益:「藍海策略」真是害慘了年輕人》,我發覺戴董不鼓勵年輕人在這時代找尋那「不存在」的藍海,是因為以現在資訊傳播速度飛快的角度來思考,很難有不被抄襲的想法,這個時代比的不是獨一無二的點子,而是要做到徹底以及永不放棄。

        從親身觀察戴董的子企業,我確實感受到石二鍋的餐點在一個大眾鍋市場上並不出色,但是經營管理效率卻令人欽佩,或許藍海市場真的存在,但是現在的環境藍海迅速的變紅海並不無可能,藍海策略的精神應該是用行動力發現哪些環節可以在傳統勢力上作單點突破,個人的小小心得筆記。

            上班族其實就是在出租時間給老闆


                    每個人都想當包租公或包租婆,出租房子來收取固定收益,但我說其實每個上班族其實都是包租公包租婆,只是出租的商品是「時間」。房租會依據行政區與生活機能有高低差異,對應到受薪階級的則是行業與專業程度的差別。

                    因為我租房子,所以我每個月都要保證有收入來支付房租,因此我必須想盡辦法提高收入來維持穩定向上的生活品質;換個立場想,老闆付錢租員工的時間,每個月都要保證能付出薪水,所以無時無刻都在思考如何提升業績,來維持公司營運向上的動能。

                    然而我希望租金壓低的立場跟老闆希望員工薪水不要太高的立場是一樣的,也因此雙方的利益是對立的,因此謀求共同利益的方法可能不是在固定底薪上打轉,而是在於高獎金,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出社會當上班族久了會慢慢發現業務通常是高收入的行業,特別是低底薪高獎金的業務。

                    Starupup 2.0 工程師創業手冊裡面提到一段話:
            公司的任何一個員工都是可拋棄的資源(Dispensable Resources),每一個人不論你現在職位有多重要,都是可被取代的(Replaceable)。工作重要、優秀員工、前途大好、接班人選,這些空話,在你離開公司的那一天後,就通通不見了。

                    基本上這跟我們租房子的心態沒有兩樣,當初不就是抱著不想負擔房貸,可以常常換環境等優點而選擇租屋。當然可能會有人認為房子放著可能還會增值,上班族變老就慢慢喪失價值了,正因為如此不得不謹慎看待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現在流行的各類媒體、網路文章、社群網站很少從這方面去思考,幾乎都是在數字上打轉,22K就是典型代表,在我看來領取優渥的底薪都是要付出相對代價,因為那是公司的成本,然而凡事都有機會成本,上班族賺取固定收益的機會成本就是損失白天創業成功的機會,但同時也避免掉了創業失敗帶來的巨大風險,我所認識到的優秀上班族通常不會只想著領錢且事少就好,而是居安思危、戒慎恐懼,開發第二專長與業外收入,所以真正的危機不是薪水低而是只有一份收入。

            閱讀心得:雷浩斯教你小薪水存好股又賺波段 (5) -- 五步驟掃描企業體質

            我將本書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1.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2. 估價的方法
            3. 價值投資:存股與波段操作
            4. 推估隔年 EPS
            5. 五步驟掃描企業體質
            6. 用自由現金流避開價值陷阱

            1. 比對三大選股指標

                    分析 ROE 表現」、「發放金股利能力」、「盈餘品質」三種指標是一個快速的篩選方法。前篇文章已經提到了杜邦公式可以看出 ROE 組成,上升或下降的驅動因素為何?

                    發放現金股利的能力可以觀察另外兩種指標:「現金股利發放率」、「自由現金發放率」。前者為「現金股利 / EPS」,然而若公司作假 EPS 與借錢來發放股利就會使這個數字失去意義,因此第二個指標自由現金發放率(現金股利 / 每股自由現金流)代表公司從可運用的資金中分配多少比率出來作為現金股利,就可用來做為第二道檢查機制!

            2. 分析下檔風險

              2-1. 分析資產變化

                    檢視五年來營運成果是資產增加或是減少?增加的部分最多的是哪些科目?做生意的基本道理:用現金買進存貨,賣掉變成營收,應收帳款收回變成現金。如此循環,賺到的錢滾錢,資產就會持續增加。

              2-2. 分析負債變化

                    高於50%為「高負債」,但需要分析負債內容才能判定。

            • 好債:應付款 - 營運產生的債務,不用付利息,手上還能保有現金。
            • 壞債:長期負債 - 支付期間為一年以上;短期金融債務,需支付利息,如短期借款、應付短期票券、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


              2-3. 分析股東權益變化

                    五年來增減的部分是股本、資本公積或保留盈餘?股本增加是分配現金股利或現金增資?最好是保留盈餘增加!

                    股東權益比率:
            • 理想狀況:保留盈餘最多,股本與資本公積次之。
            • 第二:股本最多,保留盈餘次之,資本公積第三。
            • 最差:股本與資本公積最多,保留盈餘最少,可能是獲利不良,靠現金增資來增加股本。
              2-4. 分析營運狀況

                    五年來的存貨週轉天數減少或穩定。(要符合產業特性)
            存貨週轉天數=365天/存貨週轉率
            存貨週轉率=銷貨成本/平均存貨
                    五年來的應收帳款週轉天數沒有增加,應付款天數大約在 2 ~ 3 個月。
            應收帳款週轉天數=365/應收帳款週轉率應收帳款週轉率=營收/平均應收帳款
                    營運週轉天數,穩定維持不變是最好的。
            營運週轉天數=存貨週轉天數+應收帳款週轉天數
                    現金轉換循環天數,衡量公司整體的週轉能力,越短表示營運狀況越好。
            現金轉換循環天數=營運週轉天數+應付款週轉天數

                    整體來說,營運的理想狀況是「營運天數短且應付款天數略長」。


            3. 分析成長力道

                    分析營收變化,每月十日前公告的上月營收,可從數字與年增率變化趨勢,看出營收動能,例如:
            • 成長強勁:理想成長股要有「持續性成長」特色,「營收年增率」通常會連續成長 2 ~ 3 個月以上,適合波段成長型操作。
            • 成長趨緩但穩定:通常是內需型,營收穩定成長率不高。﹝如中華食(4205)與中華電(2412)﹞
            • 營收衰退,可能是景氣因素造成,大多數的公司都會受到波及,此時也是好公司撿便宜的時候。如金融海嘯時的台積電營收往下,但景氣復甦後,台積電也迅速回復水準。但若是非景氣因素,例如遇到激烈競爭,尤其是高成長後的快速衰退。這類「競爭失敗」的個股,要用質化分析來探討其競爭力是否衰退。如 2011 宏達電漲到 1300 後快速下跌,其營收早已顯露出敗象。

                    分析獲利變化,若公司內部管理良好,毛利率與營業利益趨勢呈現一致

            4. 質化分析:確認公司競爭優勢

                    所屬產業能長久生存嗎?好的產業特性是產品生命週期長、重複使用。差的產業特性則是燒錢、削價競爭。

                    好公司的競爭優勢有著低成本、高獲利、高市佔率、掌握特殊資源、用戶轉移成本

                    另外,公司的競爭優勢能否持續,也是觀察的重點之一,例如以下思考點:
            • 價值存股型標的:影響公司的法規、政治、科技改變因素為何?
            • 價值波段術低估型標的:公司被低估的原因為何?
            • 價值波段術成長型標的:公司那方面做得比對手好?
            5. 估價:決定買賣點

            • 價值存股型:下檔風險穩定、成長力道低。
            • 價值波段術低估型標的:下檔風險有限、成長力道不強、股價明顯被市場低估。
            • 價值波段成長型標的:下檔風險有限、成長力道強勁
                    搭配本益比、高登公式報酬率估價法。

                    公司轉弱或虧損:用股價淨值比判斷股價高低。

            閱讀心得:雷浩斯教你小薪水存好股又賺波段 (4) -- 推估隔年 EPS

            我將本書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1.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2. 估價的方法
            3. 價值投資:存股與波段操作
            4. 推估隔年 EPS
            5. 五步驟掃描企業體質
            6. 用自由現金流避開價值陷阱

            以營收成長推估隔年 EPS 

                    採用預估EPS來推測目標價是一個需要反覆練習的工作,調整參數可能造成預估值大不相同,建議設定一個範圍或分成保守估計與樂觀評估比較保險。
            1. 推算隔年營收=去年營收x(1+預估隔年營收成長率),隔年營收成長率可採用最近一季的營收。
            2. 推算隔年稅後淨利=隔年營收x隔年淨利率,隔年淨利率通常會採用最新一季的淨利率。
            3. 隔年EPS=隔年稅後淨利/在外流通股數,假設股本不變:直接除以去年在外流通股數。股本膨脹:以今年配發的股票股利來重新計算在外流通股數。若今年發配1 元股票股利,股票面額10元,等於股本膨脹10%,在外流通股數增加10%。

            以現有EPS資料推估全年EPS(非本書內容)

                    假設已經有 2014Q1=0.6 與 2014Q2=0.9 的資料,那麼有幾種不同的估算方法:

            1. 以 Q1 x 4 做為全年預估 = 2.4
            2. 以 (Q1+Q2) x 2 做預估 = 3
            3. 以產業特性調整比例,例如 (Q1+Q2 ) / (Q3+Q4) = 4/6 ,還是可以推得全年 EPS = 3.75
            4. 以過去四個季度加總做為全年預估 i.g. 2013Q3 + 2013Q4 + 2014Q1 + 2014Q2

                    方法1與方法2足足差了 1.35,以本益比15來計算,15*1.35 代表股價差了 20.25!相同的數據,但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隱含著任何研究報告所呈現出的公司目標價評估,有很大的操作空間,簡單的說,一個精明的投資者要藉由不斷訓練具備風險評估的能力,才能不被影響做出錯誤的決策!

            另一影響 EPS 的因子 - 股本(非本書內容)

                    EPS = 稅後淨利 / 在外流通股數。一家公司的股本會變動是因為公司預期發放的增資股股票、員工認股權證的執行與員工股票分紅、公司已發行未收回的可轉換公司債等等,都是潛在期末股本增加的成分,股本的擴張則會稀釋 EPS 。

            閱讀心得:雷浩斯教你小薪水存好股又賺波段 (3) -- 價值投資:存股與波段操作

            我將本書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1.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2. 估價的方法
            3. 價值投資:存股與波段操作
            4. 推估隔年 EPS
            5. 五步驟掃描企業體質
            6. 用自由現金流避開價值陷阱

            價值投資:存股與波段操作

                    運用價值投資精神方法操作也可以很靈活,其實價值投資並不需要特別當成某種特殊的投資指標,反而應該當成一種投資的通則,把生意的道理運用在買賣股票上。投資一家公司就是成為該公司股東,因此了解該公司獲利能力、經營績效尤其重要,如此可避免買進體質不佳的公司而慘遭套牢。

                    雖然有些人提倡「買進並持有」的方式,但股票投資能成功,長期來看都是策略運用得宜,如果標的適合波段操作,倒也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只要買進的公司開始走下坡,那也不一定要堅持持有。

            1. 價值存股法(選擇適合的存股標的,在低本益比買進)

                    前提是淨利率要大於10%:避免遇到景氣、匯率或其他風險,就使得ROE下跌。挑選身為產業龍頭,因可能有規模優勢或成本優勢,例如:
            • 保全業的中保(9917)
            • 電信業的中華電(2412)
            • 豆腐市場的中華食(4205)
                    評估股價昂貴與否,採現金股利殖利率估價,依照殖利率不同分成四種區間如下:
            • 殖利率3.3%以下:太貴,持股者可賣出股票。
            • 殖利率3.3% ~ 5%:繼續持有,或者賣出部分轉而買進其他便宜股增加獲利。
            • 殖利率5% ~ 6.7%:符合內在價值,空手者少量買進,有持股則按兵不動。可用領到的股利在這個區間加碼。殖利率6.7%以上:相當於15倍本益比,代表有安全邊際,可以開始分批買進。
            2. 價值波段法(買進低估的股票)

                    把股價分成三個區間:
            • 低估價:股價低於內在價值,此時有安全邊際保護。
            • 合理價:股價符合內在價值,沒有安全邊際,但也沒有追高風險。
            • 高估價:超過內在價值,沒有安全邊際,而且還有追高風險。

                    2.1 低估型
                    一般公司,低本益比買進,合理本益比或高本益比賣出。財務結構不錯的公司被低估的原因
            遇到倒霉事,如裕融(9941)受到卡債風暴影響,股價大跌,實際上公司競爭優勢仍持續。產業鏈中不具關鍵地位,如測試設備廠德律(3030),本益比一直不高。這類公司的買進本益比就在歷史區間下緣,賣出在歷史區間上緣。冷門產業,成交量低,而且很少人討論,如中聯資(9930)。

                    2.2 成長型
                    挑選成長型股票,財務指標必須更嚴謹,第一步要先從三大選股指標篩選名單,再從名單挑出強力成長的公司。近五年ROE平均20%以上能發放現金股利,且維持自由現金流年年為正(一般成長股近三年自由現金流不得連續兩年為負)盈餘品質良好,歷年盈餘品質指標維持100%上下,最低80%。分析資產負債表(下檔風險)與損益表(成長力道),要具備以下兩條件:

            • 低負債、不必現金增資、營運天數正常。
            • 營收年年成長、毛利率長期20%以上、營益率長期穩定(此為必要條件,不可向下滑)、稅後淨利年年成長。

                    賣出時機點:
            • 好公司(強力成長型),合理本益比買進,高本益比部分賣出
            • 好公司的毛利高、獲利穩定,市佔高,不容易等到低本益比
                    部分賣出的原因在於避免手上股票賣光容易衝動回補,失去理性。一般公司(一般成長型)成長為好公司,合理本益比買進,高本益比賣出。


            產品競爭與媒體出頭的蹺蹺板


                    最近看到一個廣告打很大的遊戲 - 雷霆戰機,還請來浩角翔起代言,這跟我小時候玩的任天堂遊戲「雷電」頗像,所以我也下載來玩看看,順便看看現在手游的商業模式有沒有更新,只不過這遊戲我玩了幾天就膩了,其中商業模式也不見得有什麼創新之處,台幣換虛寶以及朋友戰績比較都是目前常見的,同時我也發現現在的遊戲壽命越來越短,越來越不容易創造經典,卻得花上更多的錢去找代言、鋪廣告,而不像過去那個年代,遊戲壽命長,成為經典的機會多,在那個年代買遊戲的通路很單一,幾乎只有大型遊戲才會放電視廣告,相比之下,遊戲產業的競爭者增加,需要曝光的遊戲就更多了。

                    先前曾經認識一個專做線上預售屋行銷媒體的朋友,他曾說過「房地產越不景氣,就越需要媒體曝光」之類的話,這打開了我對於媒體在商業行為中怎麼去扮演角色的眼界,它何時重要?對誰重要? 網路又扮演什麼角色?

                    何時重要?
                    先前曾經想做「月子中心」的行銷平台,我覺得一家一家看月子中心很累,所以如果能有一個平台可以輕鬆的揭露坐月子中心的訊息,那麼是否滿足像我一樣使用者的需求,在研究過這個市場後,親自到幾家中心觀察發現,這個市場的供需是非常不平衡的,有很多想坐月子的人是要很早就提前預約,一些熱門的產後護理之家,很可能要在懷孕2-3個月就開始預約,當排隊的人很多,又何必需要媒體曝光?

                    對誰重要?
                    現在的遊戲、房地產這種分別受到不同因素影響,都得尋求曝光機會,生意好做的時候客戶自己上門,錢進口帶容易,生意不好做時,花大錢買廣告卻是必要的。

                    很明顯的是當某種產業處於競爭狀態時,媒體的影響力就越大,媒體靠的是公司對市場的危機感在賺錢,就像個蹺蹺板一樣。同時媒體間也是會競爭的,我記得之前報業都在競爭紙本銷量時,銷量差的公司已經看到網路的機會而跨入,在社群化起步的比較早,而後竟然也往電商邁進。

                    之所以寫這篇的原因,是對現在商品熱潮的消逝速度感到驚奇,遊戲也好、消費性電子產品也好,都讓人驚奇不已,也許因為產業特性不同,就是有些公司一定會撥預算到廣告公司身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部份產業的退化速度已經超出我們的預期了,公司不一定能開發出創新產品,為了維持住成長,必須藉由模仿別家公司的產品,並且透過諸多優勢如規模化來汲取一些利潤,但產品差異化實質不大,市場也逐漸成熟,這時候行銷就變得很重要了。


            國際的油價大賽局

            美國 EIA 2008 Nov 的油頁岩天然氣分布圖

                    近來西德州原油與布蘭特原油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很明顯的2008~2014年之間石油需求並沒有顯著的減少,加上石油開採與定價一直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針對這兩點來說,原油並沒有下跌的根本原因,唯一可能原因是美國油頁岩的開採提煉技術提升使得美國從石油進口大國需求下降,造成石油供給過剩,但是這個理由並無法解釋為何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何不減產來抑制油價下跌,反而在油價崩盤的時刻聲明不減產?

                    如同一開始所說,石油的開採與定價權被少數人掌握,全世界開始享受低油價的好處時,不能忽略決策者的思考,以下為油價下跌的兩個假設:
            1. 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聯手對抗俄羅斯
            2. OPEC 有意以低油價打擊油頁岩開採商
                    表面上沙烏地阿拉伯在這場油價崩盤受了重傷,只是身為 OPEC 主要成員,產油量最大,卻主張不減產,一方面配合美國的戰略布局,另一方面還可以打擊油頁岩開採商勢利。今天一則新聞 "BHP Billiton cuts US shale oil rigs by 40% amid sliding price" 顯示出 BHP 必須減少生產成本來因應油價下跌帶來的損失,因為開採越多賠越多!另一方面,沙烏地阿拉伯則受惠於前幾年油價高漲帶來的利潤,還能玩得起這場遊戲。

                    這一場國際的油價大賽局給了一個反思點,最近很夯的一本書《從0到1》談到「競爭是破壞的力量,而不代表價值」,競爭力是遊戲設計者創造出來的條件,而不是自然存在的,過去 OPEC 可以調節石油產量來管制油價,產油國是遊戲設計者,新的油頁岩開採商才是準備加入的競爭者,在沒有降低開採成本的情況下加入競爭無疑是遭人玩弄,在這場賽局中消費者差不上花,只是片刻享受到油價下跌的好處,不過若競爭者完全被甩開之後,或是策略布局改變,該拿回來的都拿得回來!

            參考資料


            閱讀心得:雷浩斯教你小薪水存好股又賺波段 (2) -- 估價的方法

            我將本書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1.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2. 估價的方法
            3. 價值投資:存股與波段操作
            4. 推估隔年 EPS
            5. 五步驟掃描企業體質
            6. 用自由現金流避開價值陷阱

            估價的方法

                    估價的方法有兩種:本益比估價法與股價淨值比估價法,兩者運用上最大的差異在於評估的對象性質,本益比估價法適合用在獲利穩定、體質良好的公司,反之,後者可用在獲利不穩或者陷入虧損的公司。

            1. 本益比估價法

                    本益比為市場對股票的評價,好公司與熱門類股,市場會給予較高的評價,反之亦然。本益比可分成下列三種:
            • 大盤本益比:景氣好時整體本益比高,大部份股票都貴,此時可能沒有安全邊際,反過來說,例如金融海嘯時,所有公私不分好壞都下跌,這是就是撿便宜的機會。
            • 類股本益比:市場特別重視某族群時,該類股本益比就偏高,接下來要提的個股本益比要與所屬類股本益比做比較。然而那些正在萌芽期的類股在還沒有受到獲利支撐時就被市場大力看好,形成所謂的「本夢比」,就是最危險的時刻。
            • 個股本益比:通常好公司高而壞公司低,但是更重要的是,依家基本體質良好的公司卻受到市場冷落,有可能是被投資人誤判而產生「安全邊際」,此時為投資人介入的良好時機。另外,成長型的公司,其本益比很可能比類股與大盤都高,而且獲利成長帶動股價上漲,使得該公司的本益比總是處在歷史上緣,並且不斷提高!

                    合理本益比的假設來自於葛拉漢強調投資至少要有 6.7% 的外部股東報酬率(本益比倒數),推算回來,「一般公司」的合理本益比為15倍。

                     先前提到本益比估價法適合用在「獲利穩定」的好公司,更加清楚的參考指標如下,可作為判斷是否適合採用此法的前提:

            • 獲利來源主要是本業收益,如有一次性的業外收益造成淨利率暴增,則必須要扣除此一次性的業外收益。
            • 營收成長與淨利成長呈現一致性。
            • 未過度使用財務槓桿,權益乘數大於3以上要注意。
            • EPS 成長,且盈餘品質走勢圖也正常。賺到的錢要能收得回來,否則即使 EPS 成長,本益比也未必能提升。
            • 股本增加主要靠盈餘轉增資而非現金增資(喜愛現金增資的公司,代表常有資金缺口,營運不穩定因子比較多)。

            2. 股價淨值比估價法

                    並非股價低於淨值就是撿到便宜,好資產在清算時可能已經先被大股東拿走了,可用拆解法、調整法來重新確認淨值的價值,否則若只觀察流於表面的股價淨值比,很容易買到大拍賣的地雷。

            • 調整法 – 扣除無用的無形資產:資產中存在一項無形資產,如商標權、專利權等非實物存在的資產,重點在於只有能帶來現金的無形資產才有價值,否則必須扣除,要注意到,扣除資產當中的無形資產,同時也要從股東權益中的資本公積扣除相同金額以保持平衡。
            • 拆解法 – 分辨是高保留盈餘或是高股本公司:觀察淨值當中的「股本」、「資本公積」、「保留盈餘」之比率,高保留盈餘型淨值比較值錢;高股本型淨值較低還可區分股本形成為「盈餘轉增資」或是「現金增資」。

            閱讀心得:雷浩斯教你小薪水存好股又賺波段 (1) --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我將本書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1.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2. 估價的方法
            3. 價值投資:存股與波段操作
            4. 推估隔年 EPS
            5. 五步驟掃描企業體質
            6. 用自由現金流避開價值陷阱

            篩選好公司的量化工具

            1. 股東權益報酬率

                    以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 用來作為篩選公司只是第一步,因為 ROE 能看出公司的為股東賺錢的效率(淨利 / 股東權益),然而只看 ROE 卻可能誤入陷阱,因為只有真正由淨利驅動 ROE 提高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好公司,至於為什麼要特別提出是由淨利帶動的前提呢?從杜邦公式可以理解到:

            ROE = 淨利率 ╳ 總資產報酬率 ╳ 權益乘數

                    淨利率 =稅後淨利 / 營收
                    總資產報酬率(ROA)=全年稅後淨利 + 全年利息*(1 - 稅率)] / 期初和期末資產平均
                    權益乘數=期末總資產 / 期末股東權益

                    淨利率代表著公司賺錢的效率,而總資產報酬率代表著公司運用資產賺取營收的效率,這兩者的提高都算是好事,然而光靠權益乘數拉高 ROE,而其他兩者趨勢向下或平穩可能就不是一種好事了,代表著公司在獲利與經營上開始停滯或遇到困難,因此需要提高財務槓桿來維持 ROE ,這只是一種表面的假象,事實上透過杜邦公式可以快速地分析 ROE 組成。

                    使用 ROE 指標來區分公司的型態:
            • 一般公司:近五年 ROE 平均 10% ~ 15%
            • 成長型:近五年 ROE 平均 15% ~ 30%
            • 強力成長型:近五年 ROE 平均 > 30%
                    高 ROE 的公司又可以分成兩類來看:
            • 高獲利型(高淨利率且低權益成數):利潤高,抗壓性與穩定性都比較足夠,例如:台積電、大立光、川湖、精華。
            • 薄利多銷型(總資產週轉率越高越好):這類企業的競爭力在於物流、金流等通路管理能力,例如:統一超、全家、燦坤、全國電。

            2. 盈餘品質指標(營業現金流/稅後淨利)

                    公司的獲利與現金水位變化是兩回事,而盈餘品質指標的意思是公司的獲利中有多少是營業活動賺進來的現金,此基本門檻是50%,普通公司為70%,好公司要大於100%。觀察「營收」、「稅後淨利」、「營業現金流」的走勢對照即為「盈餘品質走勢圖」,好公司在這方面的要求要走勢一致,且盈餘品質不低於 70%。反之,那些走勢不一致或營業現金流轉負的則要避開!

            3. 高登公式:預期長期持有的報酬率

                    高登公式=現金股利殖利率+保留盈餘成長率
                                    =(現金股利÷買進價格)+(ROE × (1 − 現金股利發放率))

                    大於 15% 為買進價位,使用高登公式的優點是方便找出那些現金股利與資產成長的股票,適合用來為成長股估價。

                    估算隔年高點的方法為:高登公式報酬率 × 預估隔年EPS × 100%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