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會觀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觀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進入管委會後一年的心得

  今天加入管委會差不多快一年了,下個月就要卸任,雖然不是擔任重要的主、監、財職務,但想寫一些心得,記錄一下這些日子來的感想。

  在還沒加入委員會之前,我有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但進管委會才知道原來社區有一堆雜事,尤其是處理住戶的客訴、委員之間的矛盾等,一定會忙到不行,特別是有些「非常熱心」的委員也會督促其他委員要做這個、要做那個,但是每個人的家庭背景都不相同,社區事務繁雜又是無給職,真的是要很有熱情才能做得下去。不過在這個任期中,因為擔任活動委員的關係,有學到關於幾項過去從來沒充實過的技能:
  • 時間熱點的預先準備
  • 活動企劃
  • 人事關係


時間熱點的預先準備

  什麼是時間熱點?指的就是一些特殊節慶。社區最愛辦活動了,尤其是端午、中秋、聖誕節等,為了讓住戶有過節的感覺,不要太冷清,委員要想辦法熱鬧起來。可是像我以前都沒特別在過節日的人,竟然要為了社區籌備活動。幸好在秘書、其他委員的幫忙下,辦成了某些活動。

  像這種節慶,社區大約要提前兩個月準備,因為委員例會通常一個月一次,活動預算需要花錢,所以需要通過委員會表決才能決定能否動用資金。這就像是公司總是有一些人總要負責規劃活動,例如尾牙,通常我們只是當天人出現就好,但是籌備單位一定是老早就去找餐廳、試吃,甚至要聯絡遊覽車公司等,反正要做得萬無一失就是了,即便如此,參加活動的人其實是無感的,除非活動真的辦得有聲有色。


活動企劃

  其實過去不了解辦活動要注意很多事情,目的是什麼、受眾大概又是哪些族群等,這類的問題對沒辦過活動的人真的很頭大,後來才知道原來有許多這種行銷公司專門接公司尾牙、社區活動,他們已經很有一套,也許有些流程都已經SOP,知道什麼樣的日子要搭配什麼主題,術業有專攻,這類團體的確很有本事可以營造出想要的氣氛。

  那麼,對於新手如我沒辦過活動,其實很大的幫助還是來自於物業的協助,因為他們承接的社區絕對不只我們,因此許多過去的經驗或是其他社區的慣例都可以拿來沿用。因此,企畫書只要拿來改一改成適合這個社區使用的。但對我來說就是學習到時間的拿捏、場地安排以及想一些主題來讓住戶活絡起來,說實在是蠻有用的經驗。


人事關係

  所謂的人事關係,其實是跟住戶、委員以及物業之間的關係。身為委員會的成員,真的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廠商,當我們代表住戶做與社區利害關係的決策時,很常會遇到意見不合的衝突。通常關於住戶與物業的衝突較少,因為住戶較少會參與委員會的會議,有些人對於社區運作更是一知半解。而委員彼此之間的嫌隙則比較多,我得到的心得是委員之間彼此的關係是表面上合作,但也許卻是分成兩三個小團體在運作,反正多數決只要過半數即可。社會事,多半是如此,只是過去我從來沒去了解而已,像是國會、議會,人民票選出來的代表都是如此。

  表面上要推動一件事情往某個方向前進要整個組織通力合作才行,但實際上一定要有一個「厲害」的人主導團體,而且要能協調、仲裁不同意見,這是我覺得一個有能力的主委必要的條件。因為少數服從多數,只要讓多數人認同想法,其實也是能成就某件大事的。


後記

  某方面來說,因為一旦擔任了某個職務,我不想變成一個尸位素餐的人,所以其實做得壓力有點大,但是這份無酬勞的職務倒也為我開啟了一個新的視野,也看到以前從來不會想過的事情,如果行有餘力,這的確是個很好的機會,但是我看過有些萬年委員其實有沒有在位子上都沒差,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對於自身與社區都不是件好事情,不如把機會讓給想做事情的人。

成功的人就連雜事都能處理得很好

最近我發現公司的助理忙翻了,原本我覺得助理這種工作有什麼難的,都是幫大家做一些雜事吧,但是經過我觀察一陣子下來,助理要處理的事情還真多,不像研發人員在科技公司裡被捧得高高的,許多雜事都交給助理處理掉了,所以我們都不知道這邊的助理平時有多忙。像是這陣子剛搬新樓層的關係,助理需要幫忙打點新辦公室的一切,包含聯繫裝潢包商、水電師傅、房東,以及當員工與老闆之間的橋樑,缺東西的時候還要幫忙補貨,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

在《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這本書裡面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例如老師不只是教學,還擅長人際溝通、隨機應、班級管理、教材規劃等,以及協調不同的利益團體(學生、家長、同事、行政單位)。而我們公司的助理其實也是要幫忙協調各種領域的專業工作者,這種能力雖然在科技公司不是重點項目,但不得不承認,這在生活上還蠻常用得到的。在家裡,小孩子的事務大部分都是我老婆幫忙處理的,卡費、水電瓦斯、學雜費,下課安親、才藝的課程安排與時間規劃,也幾乎都是她完成的,雖然主要的經濟支柱是我,但家裡的大部分事務幾乎都是我老婆在處理的。

然而,這帶出了一個讓我感興趣的主題,以前我都是朝著培養「可遷移的能力」,無論我的身分是父親還是主管,也都是這樣子在培養跟我一起工作的人,但我過去認定的能力的範圍其實很窄,應該都是偏向專業上的能力,可是這種專業上的能力培養在第一線的人員很管用,但如果是在生活上或是跨領域的管理時,就不見得受用。

常常看到有些人在專業很強,但卻是生活白癡,然而有一種人則相反,涉及的領域很廣,但卻沒有一項專長。要結合這兩種優勢的方法,也就是看起來懂得不比別人少,而且還有一項核心能力至少在圈子內是有口碑的。只不過要培養這樣子的能力沒有捷徑,因為光是要懂很多事情這件事來說就不簡單了,而且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例如看了網路上的敘述就以為自己懂了。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動手做,只有動手做就比較容易了解事物出現的原裡、影響它的原因與實施的原則。自從我在生活中慢慢遵循此原則以後,看到生活中的任何產品,我都能在腦海中先想過一遍這個可能是怎麼做的,這樣的訓練也可以教導小孩思考東西形成的原裡。

回到正題,忙碌的助理帶給我的啟示就是「可遷移的能力」也必須包含生活上的大小事,並不是說要學著買電燈管或是用Line跟房東聊天這種任務,而是學著組織雜物、應對與交涉。研發人員除了面對電腦之外就是同事與主管,大家在同一個領域待久,想法難免都被受限了,整天在同一個空間裡面很難做出什麼衝破舒適圈的事情。多涉及其他領域,長期下來一定會有所改變的。



Last days in Vietnam



        1975年4月30日是越南共和國滅亡的40週年,繼二戰後,冷戰時兩邊勢力分別之支持北越與南越,美國投入大量資源協助南越對抗北越(俗稱越戰),就在兩越簽署巴黎和平協議之後的兩年之內,美國陸續撤出軍隊,南越在失去美國的保護之下,面對北越與越共是毫無勝算的。40年後的南越滅亡紀念日,美國電視播放了當年西貢淪陷的紀錄片,我看完後覺得內心有些感觸,但是這跟理財有什麼關係?應該是完全沒有關係,不過我們可以想想,當時逃亡的人,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進入美國大使館,有些人進了大使館後可以先上直升機機離開?當時人脈重要?越南盾重要?美金重要?還是市中心的房地產重要?

        國家的存在,個人國內資產才具有價值,除非個人資產都是外匯、國外房地產,當時南越的富人可以賤賣房產來取得提早離開的機會,窮人沒有,只有靠些人際關係才有機會離開,要知道當時的人對於滅亡的恐懼。

        從理財談到歷史到國家滅亡可能扯太遠,但是如果我們一生努力保存的資產一瞬間消失,就像苗栗大埔張藥局被公權力侵犯,一生的努力化為烏有,這該如何是好?國家都會消失了,更何況是個人資產呢?


上班族其實就是在出租時間給老闆


        每個人都想當包租公或包租婆,出租房子來收取固定收益,但我說其實每個上班族其實都是包租公包租婆,只是出租的商品是「時間」。房租會依據行政區與生活機能有高低差異,對應到受薪階級的則是行業與專業程度的差別。

        因為我租房子,所以我每個月都要保證有收入來支付房租,因此我必須想盡辦法提高收入來維持穩定向上的生活品質;換個立場想,老闆付錢租員工的時間,每個月都要保證能付出薪水,所以無時無刻都在思考如何提升業績,來維持公司營運向上的動能。

        然而我希望租金壓低的立場跟老闆希望員工薪水不要太高的立場是一樣的,也因此雙方的利益是對立的,因此謀求共同利益的方法可能不是在固定底薪上打轉,而是在於高獎金,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出社會當上班族久了會慢慢發現業務通常是高收入的行業,特別是低底薪高獎金的業務。

        Starupup 2.0 工程師創業手冊裡面提到一段話:
公司的任何一個員工都是可拋棄的資源(Dispensable Resources),每一個人不論你現在職位有多重要,都是可被取代的(Replaceable)。工作重要、優秀員工、前途大好、接班人選,這些空話,在你離開公司的那一天後,就通通不見了。

        基本上這跟我們租房子的心態沒有兩樣,當初不就是抱著不想負擔房貸,可以常常換環境等優點而選擇租屋。當然可能會有人認為房子放著可能還會增值,上班族變老就慢慢喪失價值了,正因為如此不得不謹慎看待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現在流行的各類媒體、網路文章、社群網站很少從這方面去思考,幾乎都是在數字上打轉,22K就是典型代表,在我看來領取優渥的底薪都是要付出相對代價,因為那是公司的成本,然而凡事都有機會成本,上班族賺取固定收益的機會成本就是損失白天創業成功的機會,但同時也避免掉了創業失敗帶來的巨大風險,我所認識到的優秀上班族通常不會只想著領錢且事少就好,而是居安思危、戒慎恐懼,開發第二專長與業外收入,所以真正的危機不是薪水低而是只有一份收入。

反思:22K 是為年輕人抱不平還是貼標籤,從側身觀察我的成功朋友談起


        觀察過去一位研究所同學,這兩年來的成就突破很多,從兼職創業、購屋到幾近全職創業,現在可能還要在買第二間房子,人生的成績單在同階段的朋友當中已經算是高標了。因為知道他成長背景在一般家庭,所以探究他的成功原因是很有意義的。所以這篇用來反思七年後的他為何比我提早達到相對成功的生活。

選舉:一場喧嘩的行銷秀



        台灣的選民在「信仰政治」與「信託政治」之間拉扯,常常是選擇前者,所以看台灣的選舉比較像是在看一場綜藝秀,我們很常聽到、看到網友在網路上辯論支持的對象而不是支持的政策,也因此台灣的候選人其實都是在把握那個乘風而起的機會,所以選舉造勢不是政策的解說,反而近年來不斷看到選舉造勢場合跟跨年晚會或者公辦的晚會一樣,都有雷同的部份,越來越像一場表演秀,所以賺選舉財這類的產業,就是有市場在!

        候選人為了增加曝光,的確也造就了許多商機,例如:
  • 平面廣告輸出
  • 電子看板
  • 宣傳車
  • 舞台燈光
  • 遊覽車
  • 電視名嘴
        事實上還有其他林林總總的細項,例如衣服帽子、面紙、煙火等,這些產業都期待每次大選可以賺選舉財,別忘了還有網路這塊,買廣告、業配文等都是宣傳手法,所以台灣的選舉文化不就是一場大型的綜藝晚會,而且會從大選前一年熱到最後一天,商機無限!

勝文食記:看完之後只能笑笑而已,如果連還是當選哩?



        嗯,每次選舉都能看到網路上的創意影片,但最近這幾次下來,我看到幾部攻擊連勝文是以「豬排」、「勝丼」作為主題的搞笑片段,只是自己捫心自問,當網友做這些攻擊,最後連勝文依舊當選台北市長,這代表什麼?台北市民喜歡吃豬排?或是台北市民每次都是都做出了跟潮流相反的決定?

        我們來看看歷任台北市長,國民黨的得票率(資料來源:wiki)

    1. 1994: 25.89%
    2. 1998: 51.13%
    3. 2002: 64.11%
    4. 2006: 53.81%
    5. 2010: 55.65%
        除了1994年陳水扁雖勝選但得票率也沒有過半,而且國民黨加上新黨超過50%,在這樣的選民結構下,我們看到連續幾次大選,網路上總是推出一系列好笑(但內容空泛)的影片,而且現在的社群媒體這麼發達,結果一堆無腦的影片總是很普及。

        回到正題,看了這麼多以連勝文身材作為嘲諷題材的影片後,我除了懷疑影片創作者只是想藉機創造流量之外,並不覺得這就會讓中間游移的選民會把票頭給柯文哲,而且甚至還可能流失「重量級」的選票。市民行銷作到這,柯文哲陣營的選民有沒有機會被教育成用「外表」來作為反對連的藉口?如果是,我只能說這廣告只幫到連勝文而已。

        這讓我想到過去討厭拿 iPhone 的人最常用來攻擊的話:
    • 用iphone什麼東西都要錢
    • 很多東西都只能綁死在iphone
    • 用蘋果的人真有錢(酸!)
        事實上,我從來沒有花錢買App,而且我用蘋果的產品不代表我只能用蘋果的服務,也用了Google, Evernote....。而且一台 MacBook Air 128G,在折扣日當天買不到三萬,有傳說中得很貴嗎?蘋果的東西其實就把「使用者體驗」做得很流暢,這樣就會讓人喜歡了。

        應該反思的部份是,攻擊若不能集中在有效的點,只是隨風起舞的搞笑,那麼浪費時間「製作」、「看」、「傳遞」這些東西有什麼意義?只會讓那些支持連勝文的人內心更加篤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靠嘲諷他人身材的陣營」可以在台灣勝選。

        「勝文食記 」就真的只能笑,其實對選民素質提昇沒幫助,看了這片,不會讓你更有能力去質疑連的背影、政見與其當選後所帶來的影響。





反思「陳菊 睡覺」的社會期待

圖片來源:東森新聞網站

        在高雄氣爆發生後,陳菊市長的處理能力不免成為媒體的焦點,她猶如一個企業的CEO在公司遭遇重大困難時必須扛起責任,並且利用自身的權力,協調各部門資源,讓整件災難因為有一個有效率的團隊而快速排除!

        事實上,我一直都相信陳市長與其所帶領的團隊能力是充足的,但我看到這一則新聞“陳菊救災近24H沒睡!網友感動「以高雄為傲」:多休息”以後,不免為這社會的氛圍感到驚訝,怎麼這個社會評價一個領導者的好壞,竟然變成要看領導者是不是一頭耐操的牛,不然就是要有「阿信」的精神 − 任勞任怨!

        上網 Google 「陳菊 睡覺」,可以得到先前高雄市長陳菊坦誠睡午覺遭受批評的新聞,在這樣的社會民意基礎下,讓我不禁懷疑整個社會對於領導者的要求是「要誠實」還是「要世故」。
Google : 陳菊 睡覺

        我們台灣人喜歡自詡為「台灣牛」,後來卻遭到戲稱為「奴性太重」,即便奴性這個議題已經被討論很久了,但是整個台灣人好像依舊留著這樣的血液,任何人都有可能是「慣老闆」,從這次陳菊市長兩次的災難應變,我理解到她其實是在配合社會期待,然而這個社會期待的價值是錯誤的。

        這兩次的「陳菊 睡覺」新聞,帶給一個創業者的反思就是,整個社會價值偏好「那些幹的很辛苦的笨蛋」,而不讚賞那些「聰明或許帶點懶惰,卻很有效率且少出錯」的人,所以當「只有豬 available 時該怎麼?」,就讓豬去完成他們的人生夢想,而我們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最後,我敬重陳菊市長的付出,她不是刻意要這樣的,是社會大眾逼她選擇演戲給豬看的。


延伸閱讀
  1. 陳菊救災近24H沒睡!網友感動「以高雄為傲」:多休息

從 Rails 101 的免費下載看時間價值

Ruby on Rails
為了加速Ruby on Rails的推廣,「Rails 101」電子書現在開放免費下載。這本由台灣知名Ruby on Rails 程式設計師與創業者xdite撰寫的電子書,目的是為了降低因RoR版本變革過速,對開發者造成的超級門檻。購買連結在leanpubReadmoo上。

時間價值:早買早享受!

        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消息「台灣:Rails 101 電子書開放免費下載,RailsP2P教學平台同步啟動(更新)」,就在兩個月前我在網路上刷卡買了這本書,還分享個兩個朋友一起看,憑藉著分享就是力量的精神,我樂於把書分享給一起對Rails有興趣的人。基本上若我只考慮到持有成本(書錢),那麼就是當凱子,事實上現在還免費下載!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花錢在更早的時候獲得了本書的內容,這就是時間價值的意義,等於早買早享受!

免費可能讓人不在乎?!

        因為其中一本書分享給同事的緣故,後來才發現他根本沒在看,於是我心裡猜想是不是因為取得成本的關係,讓一份資源在我們兩個人有了不同的利用效益。興趣有濃厚差別,但免費獲得資源是否會讓人以為自己賺到而忽略掉時間價值的意義?

        從這個朋友的例子告訴我,免費與推廣是不同層面的事情,就像Hershey’s 和金莎的巧克力(參考資料一)的實驗中提到的反思:「免費版和付費版的客戶各有哪些迫切需求?」,免費模式下的客戶與業績是兩回事。

限時是殘酷的!

        圖書館的書都是免費的,但熱門的都很難借,要排隊預約,就算借到了看不完也得還。這個實際案例是在強迫擁有資源的人要立即使用,時間不會多給的。或許這種做法更有機會讓人理解時間價值的重要性吧!

後記

        我很樂於見到Rails推廣起來,透過作者無私的分享,可以讓那些真正想學Rails的人有免費書籍可以參考。事實上該作者已經辦了不少的研討會了,開放免費下載書,的確是一種推廣!

參考資料:

  1. 免費商業模式已死
  2. 台灣:Rails 101 電子書開放免費下載,RailsP2P教學平台同步啟動(更新)


世足賽開打,要再掀起仇韓情緒了嗎?!

圖片來源:Wiki
        每次運動比賽都會激起台灣人的反韓意識,這次也不免俗的聽到「我們支持跟韓國對打的球隊」,還有人提到韓國就氣得牙癢癢的,只是為何台灣人這麼的討厭韓國?台灣與韓國這兩個國家的人民真的彼此了解嗎?

國家比較

資料來源:Wiki
        從以上數據,台灣只有在購買力稍微贏過韓國,其餘總體經濟表現皆被比下去,時至今日,台灣媒體與政府官員依舊還停留在7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中。台灣人為自己貼上這個標籤後,從此把自己的成績標準定在與香港、新加坡、韓國上。

圖片來源:Wiki
        看看韓國參與重要的國際組織遠勝於台灣,代表著我們國家連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都缺乏。

朱立熙教授:台灣人需要建立自己的韓國觀

        台灣人之所以會有仇韓意識,基本上來自於過去傳統中國的老大心態。大清帝國時期,朝鮮(南北韓分裂前)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中國始終都把韓國當成小老弟,然而自蔣中正撤退到台灣來以後,也把這種觀念帶來台灣,以至於中華民國(台灣)雖然表面上怎麼看幾乎都比韓國小,但內心卻把自己當成大國!

       承朱立熙教授的觀點,台灣人此刻需拋棄過去對韓國的優越感,因為我們始終都不認識韓國,只是單純地從媒體上吸受反韓的資訊,而這些新聞報導多半都是不客觀的!因為少數人的權力者持續操縱著媒體,卻還有一些瞎起鬨的人跟著反韓,也許因為這些人心中的大國意識存在,阻礙了我們認識這個持續成長的國家。

重新認識韓國:杜絕媒體洗腦

        權力者能左右媒體,偏偏台灣人很吃這一套。當我們電子產業被韓國超越,就開始跟著資本家罵韓國,並期待她們的財閥垮台!

        重新認識韓國,而非只注重表面的韓國娛樂文化,而是學習這個國家好的一面。認清自己不是泱泱大國,才能杜絕媒體洗腦。敞開心胸才能容納更多。

新加坡之行的住宅風氣觀察




        趁著這次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被抄事件,拋開背後可能的政治算計,我想寫一篇延宕很久的新加坡之旅所觀察到的兩國政府對於人民住宅的差異。

房地產生態圈

        我覺得台灣人把不動產視為市場機制的商品,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在不動產交易體系,的確養活了不少人,包含有:

  1. 建商
  2. 代銷公司
  3. 房仲
  4. 室內設計
  5. 水電
  6. 投資客
  7. 代書
  8. 線上資訊提供者(Host)
  9. 貪官
  10. .......
        難怪在台灣房地產被稱為經濟的火車頭,從以上粗略地分類中就可看出有龐大的從業人員了,所以房地產的景氣榮枯深深地影響了台灣許多人的生計。可是我們該認真想想,房子的本質是什麼?為何大家默許它成為一種炒作的工具,紛紛加入這個「利出一孔」的體系?為什麼台灣的房地產只有炒作住宅,而不是商辦?

新加坡開眼界

        在我去了一趟新加坡後,發現到新加坡的空地比我想像的多,這個國家似乎處在一個不斷變動的狀態,我看到有許多興建中的商辦大樓,所以新加坡創造了很多工作機會,吸引了周遭許多國家的人力資源。就住宅方面來說,作為一個城市型國家,新加坡非常懂得利用土地,約有82%(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的公民居住在政府興建的公共房屋裡。

        但是台灣社會卻很奇妙,四大報的左側都賣給建商打自有住宅廣告,台灣社會有如此缺乏自用住宅嗎?

住家為什麼離公司這麼遠?

        台灣的政府官員很喜歡拿新加坡例子說嘴,但台灣城鄉發展差異很大,台北市就業的便利性遠遠大於其他地區,就算住在淡水的人,都還可以搭捷運到內湖、南港上班。但住在其他縣市的上班族就可能要機車、火車、腳踏車、公車轉來轉去,非常不方便!

        台灣政府其實很放任建商亂搞,在都市的開發規劃上,缺乏一套完善的規劃,取而代之的是眾所周知的政商勾結,最後在利用許多住宅貸款補貼政策請君入甕,讓消費者成為被剝皮的羊。

什麼才是產生「鄭捷父母」的系統?

檢討制度才是根本

        這幾天開始有人探討鄭捷的父母造成他偏差的人格,我則看到整個國家制度都是孕育出這系統的搖籃。台灣人工時長、薪水低,雖然已經不是新聞,但是過去社會上的普遍風氣都是父母努力賺錢,犧牲陪伴家庭的時間換來自認豐厚的報酬。在我這代(30歲),過去的國家
經濟方針是外匯至上,正逢美國、日本的經濟戰略佈局,台灣成為自由經濟的一環,專門為歐美日經濟體代工,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台灣的家庭被賦予一種拼命工作,賺取外匯,當時錢好賺,會讓人看不出這正是在喝毒糖水的過程,以至於埋下台灣人只要認真工作,有錢賺就好的想法,甚至以為努力正是台灣人的基因!

        如果說鄭捷的父母重視他的事業甚於小孩,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一個小孩平時的交友狀況、打發時間的娛樂,不可能看不出來,倘若鄭捷家境真如媒體報導如此富有的話,那麼身為父母的大家更應該反思,再努力賺錢,小孩會在乎嗎?成就又等於家庭的成就嗎?!

別再找替死鬼了

        當大家開始肉搜鄭捷家庭背景、學校,鄭捷的父母的個性如何,以至於讓鄭捷犯下這起隨機殺人的事件。這段日子出現了許多替死鬼,才短短幾天,媒體就假設以下可能是刑塑鄭捷人格的原因:
  1. 愛玩暴力電玩
  2. 沒什麼朋友
  3. 外傳「曾」殺烏龜把屍體放在別班
        電視節目總把以上結論稱之為因,以至於讓人以為找到解答,然後一切責任推出去就當做結束!倒果為因可能一直是社會敗壞的原因所在,這樣子的結論推斷會讓民眾省略思考以下問題:
  1. 什麼樣的人會去玩暴力電玩?
  2. 如何能取代殺人電玩,成為舒壓窗口?例如同儕關心、父母關心。
  3. 父母究竟知不知道小孩的交友狀況?有成為其心靈依靠嗎?

媒體只在乎曝光,如此才有收益

        台灣的媒體之爛,總是會特別強調血腥、犯案動機、加害人沒有悔意,好讓民眾更憎恨犯案者,還有媒體意圖模仿現場以為創造一種貼近真實的報導。再者,更有靈異傳說之類的新聞傳開。在台灣,藉由新聞了解真相是不是一種緣木求魚的表現?!一年前搬新家時候,我就不打算買電視了,如今這是正確的選擇。







即便是螺絲釘角色,都要簡化自己的工作內容

前陣子有機會接一個案子,在與客戶討論功能的時候,其底下的員工似乎對導入內部資訊系統十分不以為然,直接跟老闆說她的工作內容絕對無法用一套系統簡化其工作。當然我很好奇她的工作內容究竟有多複雜,其實簡單的說起來就是房務管理,要負責查詢未來可用的空房間與追蹤何時會有空房間等,只是在她的說明之下,我聽得頭昏眼花。事實上,我很懷疑她走了之後,到底有誰可以交接她的工作,應該是沒有吧!
在這件案子過去後,我一直在想,到底這樣的人到底算不算是公司的人才?她採用了自己的系統在為公司做事,但身為一個螺絲釘的角色,老闆也許在意的是她有沒有完成分內的工作,而不是如何完成工作。但久而久之,會不會公司到最後變成如此仰賴一個只懂得使用這方法的人?
當然,首先必須澄清的事情是,沒有一套系統可以完完全全取代人,即便產品規劃初期便投入了大量時間了解 Domain Knowledge, 設計了一個多麼客製化的系統,不過仍需要人來使用系統,所以在設計系統要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要如何讓系統能簡化流程,讓團隊可以協調地作業,因此要思考的方向是如何標準化作業流程,盡量簡化繁瑣的作業。
回到剛剛的案子,如果房務管理員能夠簡化她的系統,而不是以複雜來提升自己價值,其實搞得大家聽不懂不是件好事,反倒是一種地雷不是嗎?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