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選民在「信仰政治」與「信託政治」之間拉扯,常常是選擇前者,所以看台灣的選舉比較像是在看一場綜藝秀,我們很常聽到、看到網友在網路上辯論支持的對象而不是支持的政策,也因此台灣的候選人其實都是在把握那個乘風而起的機會,所以選舉造勢不是政策的解說,反而近年來不斷看到選舉造勢場合跟跨年晚會或者公辦的晚會一樣,都有雷同的部份,越來越像一場表演秀,所以賺選舉財這類的產業,就是有市場在!
候選人為了增加曝光,的確也造就了許多商機,例如:
- 平面廣告輸出
- 電子看板
- 宣傳車
- 舞台燈光
- 遊覽車
- 電視名嘴
希特勒的飛機宣傳
納粹領導希特勒與宣傳部長戈培爾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使用了「飛機造勢」,在當時的歐洲還是前所未見的。
共產國家的個人崇拜
其實不單單只有史達林,當時的共產政權皆有這種宣揚民族救星的行為(台灣好像也是?!),這點可以從目前唯一的共產國家 - 北韓看得一清二楚。
政治明星?!
即便到了現代,我們依稀可以看到過去的影子,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演進,人類的思考就便得更加進步,還是可以看到類似的操作手法,塑造一個政治明星,我們可以從這次的台北市長選舉所造成的熱度反省下列幾點:
- 支持度越高的候選人越是應該被質疑,選前監督才是最有效的,但台灣卻反其道而行!
- 台灣人普遍討厭媒體,卻相信媒體寵兒,Why?
- 為什麼大家樂見只討論台北市,而忽略自己家鄉被媒體邊緣話的事實?
反省過去,看看現在
二戰前的威瑪共和國人民用選票選出了他們的未來,換來的是戰爭後數以百萬計的人員死亡。投票跟人民作主完全是兩回事,政治明星與政治人才也是兩回事,納粹的行銷技巧非常厲害,但歷史對納粹的評價如何呢?
過去還以為網路是對抗傳統媒體武器的人,應該醒醒,臉書上會讓你看到感興趣的主題,是讓你黏住臉書的作法,如果有天你發現臉書上充斥著跟你相反的意見,臉書的使用率會增加還是減少?答案應該十分明顯!這跟參加造勢場合一樣,身旁的人都喊凍蒜,很容易被感染情緒的!
100多年前的 Livermore 說過,人性是不會變的。這點不管在股市或者其他地方都十分準確,變得是行銷手法不斷翻新、工具不斷增加而已,身為個人能做的,就是勇於思辨,推翻那些假的陳述而已!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