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ck 導入實體團隊觀察 - 新軟體與舊文化



        最近很熱的 Slack 在網路創業圈一直很常被提及,擁有華麗的界面與方便的即時通訊功能、能夠直接拖曳檔案、程式碼格式化工具、建立多個主題聊天頻道,更重要的是可搭配其他外掛,搖身一變為高效率的生產力工具,把 EMail 遠遠拋在腦後!

        我喜歡嘗試新東西,過去在公司內部我導入了專案管理工具 - Redmine, 雲端協作系統 - Google Docs,雲端筆記本 - Evernote。近日,我推廣 Slack 想用來取代辦公室常用的 EMaill、Skype,而我觀察在這陣子的推廣過程,似乎不是很受團隊青睞,我大致整理出以下幾點原因:
  • 辦公室文化:有些人喜歡站起來走動,親自去問問題。
  • 產業型態:偏向韌體的軟體公司,有可能被硬體綁住,需要現場解決。
  • 好用,但非得必要:Slack 主要作為通訊工具,並非革命性的改變團隊工作習慣,錦上添花居多!


        從長期追蹤的臉書動態來看,目前網路創業圈的團隊多辦對這類新東西接受度比較高,而傳統科技業卻還是大量使用 EMail 來溝通、通知訊息,然而新成員要適應舊體制是必然的。在我導入 Google Docs 進團隊前,公司同事依舊使用單機版的 Office 文件,然後透過 Email 傳遞,這在需要協作的情況下,非常沒有效率,基本上舊時代的產品,還是有客群存在的根本原因,基本上我認為是公司的領導者的使用習慣,直接地影響了下屬,大多數的時候,下屬是不會去顛覆系統的。

以下結論自 Hands-Up 創辦人臉書上的一段 Po 文:
下午去一家做了20年的軟體公司,聽了2個小時的簡報加上問答,也浪費了2個小時的時間。50幾歲的大叔先是寒暄了幾句,接著就是信心滿滿的開始介紹自家軟體,是全台「唯一」可以如何如何的系統,其他競爭對手都遠遠落後給他,軟體可以賣好幾百萬,如果得到投資之後打算往中國大陸去,市佔率「保守」估計可以有50%,合理預期是「80%」,每年上百億獲利人民幣。.頓時覺得,我好像活在平行世界一樣,到現在還有人在靠賣20年前的軟體維生,更可怕的是,他們幾乎完全與網路無關,而且持續開發這種「中央集權式」的封閉系統,弄成一個又一個模組賣給顧客。.去拜訪之前,我對這樣的老公司自然不抱希望看待,但更令我驚訝的反而是,怎麼他們對應的顧客、市場居然也是如此落後,網路已經有太多解決方案、平台、整合工具都比這些封閉軟體先進,他們的顧客竟然還在花幾百萬買20年前的舊軟體。.離開之後,一邊開車一邊替我認識的網路新創團隊感到不值,多數團隊都把市場機會著眼在很新、很潮的創業概念上,結果大家一窩蜂去擠,燒錢燒到天荒地老卻老是賺不到錢,卻沒發現這些既有的市場有超級大的空間可以去破壞,實在相當可惜。.小小建議,網創團隊可以去找一些舊的軟體公司聊聊他們在做什麼,都賣給哪些顧客,然後你用「網路化」、「行動化」、「軟硬整合」這三大概念,大概就可以破壞90%以上的市場,這應該會是很不錯的機會所在。

        看了這段文字,對照起自身所處的環境,有蠻深的感觸!的確我們已經挖掘出許多好產品了,也試圖去導入,但是公司文化、社會大環境還沒有跟上,那麼就算新產品做到舊產品的 N-倍強,還是沒人用,很可能只用到 1% 的功能就丟掉了。

        我回想起賈伯斯說的話:"A lot of times,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 , 消費者跟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多數的情況下,必須主動創造需要給消費者。方法不見得是「網路化」、「行動化」、「軟硬整合」,這只是時代潮流下的名詞。如同我親身觀察到的,多數人適應舊體制,選擇舊的產品,即使新產品免費提供使用,也不見得會有人願意採用。給自己一個反思點:產品沒市場的原因,是否沒有理解產業文化?又或者缺少哪種起頭作用來示範給消費者看呢?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