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素人應該先學會判斷投資文章的優劣(下)

        接上一篇,那麼我覺得什麼事對投資素人好的文章?簡單來說,能提供閱讀者一個思考的空間是最棒的,而非是給一個結論,然後再以一大堆預測數據佐證。同樣的以 "台灣最大的輪胎廠商—-正新" 這篇分析文章來說,研究動機、公司的業務內容與市場份額提供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同時會發現到「財務分析」僅僅只是整個公司分析的一環,重點在於分析這些數字的趨勢為何。

        要觀察是否能作為一篇有質量的文章,也可以運用大眾證券副總張智超的BMW+TROC質量化分析來參考:
  • Business Model => 賺錢的方法
  • Market Size & Market Share => 市場規模與市佔率
  • Who is manager => 了解經營階層
  • Trend => 產業趨勢與公司趨勢
  • River + ROE => 護城河的規模與ROE的趨勢變化
  • Momentum => 成長動能探討
  • Cash Flow & Customer Base => 現金流邏輯分析與客戶研究
        這七大因素融合了公司、產業的質化分析、營運績效與財務數據變化趨勢,這給了我們一個分析模型,而最重要的事情是,財務報表的數字不能只看靜態的點,而是要理解造就變動的趨勢的原因為何?是否是公司的競爭力改變或是內部經營管理績效影響?若看到分析師大推某間公司,並且以營收數字多麽亮麗當作佐證,我們可以學著使用質化分析防身囉!

投資素人應該先學會判斷投資文章的優劣(上)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台灣最大的輪胎廠商—-正新" ,這可能是今年我看到最棒的一篇投資分析文章了!開始之前,通常一般民眾獲取投資文章的管道不外乎是來自券商、網路搜尋、投資論壇或財經媒體,而這些資料可能來自於業內研究員Call公司整理而成,或者是公司公開在網路上的資訊。

        看看2011年5月關於正新分析的另一篇文章 "預估正新今年合併營收為1,147.61 億元,稅後EPS 為5.92 元",這篇文章的開頭馬上下個結論:
投資結論
品牌價值提升、前十大輪胎廠布局中國地區產能最多者,投資建議維持買進
       從月線圖來看在 2011年5月買進正新後的結果是會套牢將近兩年才解套!

        我們再看看文章預估的稅後每股盈餘是否真的有達標,結果是只有 3.03,僅為預估的一半左右。
不管是股價或是稅後每股盈餘,皆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表現,也許中間經歷過歐債風暴的影響,但是一般投資素人看文章前真的得三思!


從威強電營收虛報到調降,看營收選股問題


        五月份營收公佈後,我在尋找業績有成長,並且短期營收超越長期營收的例子。認真做功課的人總是會有收穫的,未必是當下所期待的東西,可能是原本你不會注意到,但透過這件事情發現的。

        五月營收公佈較去年增長37.93%,長短期營收年增率有出現近期營收有增長力道。

        消息公佈的隔天,威強電股價並沒有強烈反應。

        去年四月財訊週刊報導「威強電爆誠信危機 該給投資人一個交代 威強電調降營收三成,股價暴跌,投資人直呼太扯了!」這篇文章提到了:
因會計師查核,營收大幅調降,2013年合併營收驟減22.5億餘元,比原本的公告營收大減3成以上,僅剩48.9億元;一四年前2個月營收,調整後減少19餘億元,減少幅度更達7成。
        去年威達電公佈上月合併營收,按照週刊的說法,威達電不應該將經營金屬交易孫公司收入採取「總額法」認列,而是要依照「淨額法」來認列,誤導投資人以為威強電本業的營收大增,實際上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光看營收大增就買進的投資人,其實根本不了解每月公布的營收報告沒有經過會計師查帳,加上新聞媒體吹捧而誤以為公司吃了大補丸。每月的營收報告的確是發掘成長股的利器,但是經由這次事件,精明的投資人應該要去了解營收暴增的原因,否則就是等到季報出爐了。

        財報狗的臉書上提到營收造假的幾個分類:
在之前推薦的《騙術與魔術》這本書第四章裡提到了四個造假營收的技巧1. 針對無經濟實質的交易認列營收2. 針對未保持正常距離的關係人交易認列營收3. 把非創造營收活動的利潤認列為營收4. 認列正當交易營收,但虛報金額
        往後對營收突飛猛進、長短期營收年增率表現優異,都不能太急於買進,更重要的是,誠信往往是一家公司的基石,爆出這樣子的事件,的確是該公司誠信的減項,作為精明投資人的教材。





Top-Down 與 Bottom-Up 的投資思維差異

        最近看了一本書【找到雪球股】裡面提到巴菲特尋找好公司的角度是由下往上(Bottom-Up)策略,與一般投資人採用的由上往下(Top-Down)策略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以至於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著眼的方向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是所謂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意思。

        從上面兩張圖來看,可以清楚的指出兩種思維差異之處,你覺得券商營業員、財經媒體會寄給客戶的資料是哪種居多?答案是右者,光是兩者搜集資料的難度比起來就差很多了,更重要的是熱門產業的題材適合拿來炒高股價而讓人忽略了公司的基本體質。

         由左圖不難看出 Bottom-Up 的投資思維正好符合了巴菲特的投資習慣:重視公司領導階層、寡佔並且讓對手不容易超越、體質良好的企業,所以巴菲特喜好投資業務簡單、競爭力高的公司,而遠離那些複雜的科技公司。

        最後,這兩張圖的比較是要告訴大家,投資不一定就是要把錢放到時下最熱門的產業,相反的熱門題材可能反而炒高股票而降低殖利率。所以最好的投資就是從最根本的公司體質研究起,才不會迷失在XX概念股海中。

為什麼不該使用「賺錢」來當作投資標準



        投資贏家的特色是擁有自己的投資標準,也許是仿效巴菲特的觀念,又或許是選擇一些數據指標來作為進場的依據,但最終我們的目的都是希望賺錢,那為什麼我否定以「是否賺錢」來當作投資標準呢?

        索羅斯、巴菲特這兩位大師都曾公開說過自己有無數的投資失敗經驗,但他們的失敗與賠錢卻是兩件事情,也許他們會看錯認賠而出清手上部位,但最終還是有賺的。可能這在很多人的想法裡會解釋為「有賺就好」,這也正凸顯了許多人只以是否賺錢的結果來當作投資標準,僥倖的心態會阻礙測試事先建立的投資標準,無法加以改善。

        倘若以賺錢來當作投資標準的話,那麼我們在建立部位後會因為是否產生利潤而影響投資判斷,最容易產生的結果就是「害怕帳面上的利潤減少而急於出清」以及「不願實現帳面上的損失而抱緊虧損部位」,而這樣的後果徹底的打擊了投資人的信心,也延遲了建立投資標準的行動。

        最後,投資標準指的是一種過濾的程序,不是結果。實務上,好的結果可能是建立投資標準的參考,但仍要重申背離投資標準卻賺錢的投資則不屬於好的結果。

Last days in Vietnam



        1975年4月30日是越南共和國滅亡的40週年,繼二戰後,冷戰時兩邊勢力分別之支持北越與南越,美國投入大量資源協助南越對抗北越(俗稱越戰),就在兩越簽署巴黎和平協議之後的兩年之內,美國陸續撤出軍隊,南越在失去美國的保護之下,面對北越與越共是毫無勝算的。40年後的南越滅亡紀念日,美國電視播放了當年西貢淪陷的紀錄片,我看完後覺得內心有些感觸,但是這跟理財有什麼關係?應該是完全沒有關係,不過我們可以想想,當時逃亡的人,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進入美國大使館,有些人進了大使館後可以先上直升機機離開?當時人脈重要?越南盾重要?美金重要?還是市中心的房地產重要?

        國家的存在,個人國內資產才具有價值,除非個人資產都是外匯、國外房地產,當時南越的富人可以賤賣房產來取得提早離開的機會,窮人沒有,只有靠些人際關係才有機會離開,要知道當時的人對於滅亡的恐懼。

        從理財談到歷史到國家滅亡可能扯太遠,但是如果我們一生努力保存的資產一瞬間消失,就像苗栗大埔張藥局被公權力侵犯,一生的努力化為烏有,這該如何是好?國家都會消失了,更何況是個人資產呢?


創始的初衷


        最近公司一位準備離職的前輩告訴我,他希望為自己的小孩寫一個遊戲,將來如果有機會也許可以再推廣出去賣錢,這位前輩有12年的遊戲業界資歷,寫遊戲可以說是他的專長,也可以說是從自身需求發展出來的目標,成功創業者常說,觀察周遭的需求、解決痛點,這是許多事業成功的共同背景。

        有些人創業靈感來源是本身的工作,有些人則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遇到的問題,對我來說兩個小孩會不會就是我的靈感來源呢?也許是吧,解決自身的問題就是最好的開始。做為一個工程師的背景對創業來說有不少壞處,但有能力實現產品的雛形卻是創業者扮演眾多角色初期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與這位前輩離職前的談話,我感受到我們可以運用自身專長來實現某種目的,同時也能滿足身邊某些人的期待,無論最後是否要商業化,但這就是我們的初衷,不是嗎?

我看 CoolbeeWifi 的「硬」行銷策略



        最近在 Yahoo 新聞的產業介紹,看到 CoolbeeWifi 這個軟硬整合行銷,覺得蠻有趣的,雖然這個新聞看起來很像是買廣告的,由於待過網通產業,知道網路路由器、交換器這個市場基本上已經飽和,專門製造局端設備的小公司很難與國際大廠 Cisco ,甚至是台灣的網通龍頭競爭,轉往 CPE 市場可能會犧牲毛利、面臨更多競爭。

        基本上這個產品不是賣硬體,他是賣服務,而且他把服務跟產品行銷、客戶管理以及很夯的大數據分析綁在一起,客層也不是限定在 ISP 業者或飯店之類的傳統大企業客戶,而目前網通市場的 CPE 業者,重心也多放在智慧家庭的應用上,但是CoolbeeWifi 這個產品設計有種橫跨三個領域的意圖。

        基本策略是這樣的,商家提供 Wifi 無線網路給顧客用,但是顧客事先需要使用幾種社群媒體按讚的功能才能享受到店裡的免費網路。更進階的策略是製作「客製化登入頁面」,這裡好玩的地方是商家可以結合「產品曝光」、「優惠券」的應用,如此一來可能大幅提高顧客來店的意願,而最後的「顧客資料分析與報告」雖然沒有講得很清楚,但是未來如果電子支付系統成熟,商家能蒐集到哪些產品特別受到歡迎、哪些太冷門、各年齡層的顧客消費喜好、節慶活動的商品促銷有沒有效果,都是可以拿來分析的。

        這個時代,硬體製造轉型為軟體服務,軟體服務轉型為虛實整合,沒有不變的市場與永遠的飯碗!

石二鍋的高桌次迴轉率觀察




        我在石二鍋用餐的過程仔細觀察環境,發現高桌次迴轉率的成果是每個環節精心設計出來的,我的觀察如下:
  • 均一價,減少顧客可能因價位選擇而猶豫不決的時間。
  • 餐前就送達冰沙,如此一來就不必設置飲料機,也降低顧客逗留時間,多餘的空間可拿來擺桌椅。
  • 調味料送到桌上給客戶調配,好處同上。
  • U型座位,提升外場人員送餐與清理速度。
  • 排隊等待必須等全部到期才能進場,避免因等待朋友而拉長用餐時間。
  • 切肉片機直接在U型座位的開口,服務人員可以加快取得肉品速度。
  • 洗手台的清潔乳液泡沫化的程度十分剛好,即便店家刻意把水量調整的很小,也很容易可以把手洗乾淨。

        對比這篇文章《戴勝益:「藍海策略」真是害慘了年輕人》,我發覺戴董不鼓勵年輕人在這時代找尋那「不存在」的藍海,是因為以現在資訊傳播速度飛快的角度來思考,很難有不被抄襲的想法,這個時代比的不是獨一無二的點子,而是要做到徹底以及永不放棄。

        從親身觀察戴董的子企業,我確實感受到石二鍋的餐點在一個大眾鍋市場上並不出色,但是經營管理效率卻令人欽佩,或許藍海市場真的存在,但是現在的環境藍海迅速的變紅海並不無可能,藍海策略的精神應該是用行動力發現哪些環節可以在傳統勢力上作單點突破,個人的小小心得筆記。

            上班族其實就是在出租時間給老闆


                    每個人都想當包租公或包租婆,出租房子來收取固定收益,但我說其實每個上班族其實都是包租公包租婆,只是出租的商品是「時間」。房租會依據行政區與生活機能有高低差異,對應到受薪階級的則是行業與專業程度的差別。

                    因為我租房子,所以我每個月都要保證有收入來支付房租,因此我必須想盡辦法提高收入來維持穩定向上的生活品質;換個立場想,老闆付錢租員工的時間,每個月都要保證能付出薪水,所以無時無刻都在思考如何提升業績,來維持公司營運向上的動能。

                    然而我希望租金壓低的立場跟老闆希望員工薪水不要太高的立場是一樣的,也因此雙方的利益是對立的,因此謀求共同利益的方法可能不是在固定底薪上打轉,而是在於高獎金,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出社會當上班族久了會慢慢發現業務通常是高收入的行業,特別是低底薪高獎金的業務。

                    Starupup 2.0 工程師創業手冊裡面提到一段話:
            公司的任何一個員工都是可拋棄的資源(Dispensable Resources),每一個人不論你現在職位有多重要,都是可被取代的(Replaceable)。工作重要、優秀員工、前途大好、接班人選,這些空話,在你離開公司的那一天後,就通通不見了。

                    基本上這跟我們租房子的心態沒有兩樣,當初不就是抱著不想負擔房貸,可以常常換環境等優點而選擇租屋。當然可能會有人認為房子放著可能還會增值,上班族變老就慢慢喪失價值了,正因為如此不得不謹慎看待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現在流行的各類媒體、網路文章、社群網站很少從這方面去思考,幾乎都是在數字上打轉,22K就是典型代表,在我看來領取優渥的底薪都是要付出相對代價,因為那是公司的成本,然而凡事都有機會成本,上班族賺取固定收益的機會成本就是損失白天創業成功的機會,但同時也避免掉了創業失敗帶來的巨大風險,我所認識到的優秀上班族通常不會只想著領錢且事少就好,而是居安思危、戒慎恐懼,開發第二專長與業外收入,所以真正的危機不是薪水低而是只有一份收入。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