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商品的確賣得比較差!
樓下的早餐店A什麼都賣,夏天也賣「鍋燒意麵」。雖然不太清楚是不是風俗民情造成的,不過這樣子的菜單的確是「異常豐富」的!有天早上到早餐店B,那天去的還相當早,但已經可以發現左上第二排的「勁辣雞腿三明治」已經賣完了!比起「總匯三明治」它還貴五塊,卻更受歡迎!
這篇不負責任的評論,雖然缺乏有效的數據支持,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做以下兩個假設:
- 喜歡其他口味的消費者都比較晚來
- 選擇其他口味的原因是因為「勁辣雞腿三明治」已經被挑光了
誰來決定喜好?!
同上,我們也可以假設在早餐店選擇「勁辣雞腿」的意願:
- 100%主動
- 看到最多人點
- 「主廚推薦」或「網路評價極高」
我認為「100%主動」的意願在面臨任何選擇性的情況下,應該是最不可能的了,人多少的有主觀意識,但在得知其他人也喜歡的情況下,那種嘗試看看的狀況也大幅提高了!如何求證呢?觀察周遭的人、電視、網站,就可以發現有人說「聽說那家的XXX很好吃」、「排隊美食」、「XXX部落客」推薦!
減少失敗的風險
努力做出不受歡迎的商品就像是倒退走路朝向終點,專注在某種暢銷口味的銷售上會比想要滿足所有客戶的效果更好,不過我常會聽到有老闆因為租店面的關係,不得不擴充更多口味來開闢更多客源,然後為了維持不同客群需求,只好讓自己做得更累!
「創造喜好」也是一種方法,「主廚推薦」不但是拿手菜,也可能是成本最低的一樣(時間與材料),但消費者根本不會知道這些,甚至「熱賣」也許也是業者創造出來的樣貌,不過這的確好且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