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篇新聞的標題共同點是美系外資與同一個記者,仔細看內文分別是美銀看衰,調降目標價到707;然而摩根大通與瑞信則是給予優於大盤的評價,目標價則是調升至1400。究竟這兩周(2021, 10/18 ~ 11/2) 究竟發生了那些事情讓外資「變節」?
緯穎在兩周內出現兩則截然不同的報導
《告密者》中關於日本失落20年的另一觀點
讀完Woodford的《告密者》一書之後,我對日本失落的20年(現在可能邁入30年)有更深一層的看法。過去許多關於貨幣戰爭的書籍或是相關報導都會提到廣場協議使得日圓大幅升值,至此日本經濟衰退,一蹶不振,許多資產的價值至此從未回升過。
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廣場協議前的日本企業四處購買海外資產(跟現今的中國有點像),日本企業的產品市占率很高,但根據該書的描述,追逐市佔率的代價是犧牲利潤,因此當日圓升值之後,價格本身的競爭力自然會下滑,同個時期的韓國產品市占率則逐步上升。
這本書點出的最大問題在於當日本企業賺錢的時候,同時也隱藏了日本企業的弱點。作者引述麥可·波特指出日本企業的優點:高品質與低成本、多樣性與多功能、精實生產、把員工視為資產、終身聘用、共識領導、強大的內部網路、長期目標、高成長的產業與內部多角化經營。但這樣的特質在面臨市場改變的時候,也變成了問題。
如剛說的,以低利潤來追求高市佔,可能就是先天無法抵擋日圓升值的主要病因,但終身雇用制使得企業常常會留下不賺錢的部門(甚至虧錢),更甚的是,日本大企業不像西方有強大的股東壓力制衡,缺少監督的機制,可能也是Olympus鋌而走險進行高風險投資來掩蓋公司利潤下降的原因。集體決策的管理模式,使得沒有人敢勇於講真話,一起做決定就不用負擔責任,即便是方向錯誤也沒人敢挑戰的文化註定會把企業帶向失敗的方向。
過去看日本失落的20年,許多資料來源往往都把責任推給美國以貿易進行貨幣戰爭,這或許是一項因素,但先天體質問題也是不能忽略的問題,本書只有從Michael Woodford的觀點出發,但我也只有就失落的日本這項議題提出來寫,當作筆記。
進入管委會後一年的心得
- 時間熱點的預先準備
- 活動企劃
- 人事關係
時間熱點的預先準備
活動企劃
人事關係
後記
閱讀心得: 《日本第一速讀王教你讀得快,記得住》
如果你是以章節為單位閱讀,每讀完一章停下來時,就試著將剛才看的章節寫下來。先試著以「寫下單一詞彙」的方式寫出留在腦中的內容。寫下幾個詞彙後,眼睛看著這幾個詞,自然就能想出這些詞彙旁邊還有哪些詞彙,以及這些詞彙組成的文章留在腦海中的印象。
請盡可能用最快的速度,把整本書從頭到尾看一到兩次
- 目標是平常閱讀時間的三分之一
- 以一秒一行的速率看下去
- 特別在意的地方先做記號,繼續往下讀
- 幫助切換速讀模式的眼球運動
- 比起「自我滿足」,應以「自我成長」為優先
- 善用工具,降低「看起來很難」的門檻
閱讀的目的充其量只是為了提升自己,選擇書籍時,請優先選擇最適合當下自己的書。
「找出在意但只有模糊印象的內容 <-> 想到什麼就寫下來」,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
盡可能快速讀完整本、訓練「想起內容的能力」,以及把印象模糊的地方找出來確定,以上這些步驟請在前一天晚上睡前完成,隔天早上利用通勤時間再重讀一次。為什麼隔天重讀的效率比較高呢?這和大腦的特徵有關。這是一種稱為「懷舊」的現象,懷舊現象的特徵是:比起剛記住某件事情時,隔一段時間之後更容易回想起來。
實際使用進入腦中的知識與情報,就能知識情報成為自己的技能。不過,在閱讀的階段,只要能先做出將自己的狀況置入書中的想像就行了。這種時候,不妨先把從書中獲得的知識告訴別人。
認識抱持相同目標學習的夥伴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打造一個維持高度學習意願的環境。此外,報名學習什麼,就表示某種程度能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待在那個環境中
閱讀心得:領導,就是帶人從起點到完成目標
知道現在所處位置以及目標在哪很容易,但是怎麼去則很困難。
要知道,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動的,好的領導者要創造出大家「不想離開」的環境。行動是領導最重要的一件事,衡量領導力的要素有:目標、團隊、策略、價值觀、動機,但是少了行動,以上都是零。
關於 WFH 的二三事
成功的人就連雜事都能處理得很好
企業內部組織內耗的矛盾
身為一個企業的員工也許可以知道許多外部股東的不知道的事情,但這指的不是股票交易的內線消息,而是公司的組織競爭到底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組織改造有機會提高效率還是加速死亡?由於這都是動態的、無法由一時的變化看出端倪,而且經理人的經驗與想法有很大機會改變組織運作的結果,所以總的來說,這種影響不會很快看出公司體質變化,但長遠來說,變化十分巨大。
理論上,股份有限公司的擁有者應該是全體股東,經營者只是股東們委託代表經營,但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表現得像家族企業一樣,人事任命可以全由經營者決定(廢話),但這也很難說,新聞報導燦坤董事長很早就退居二線,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但是歷年來的決策顯現出來即便交由專業人士經營,而不是交給企業二代接班,也未必比較出色,所以這很大一部份決定在經理人的素質。
前陣子看了兩本書《護城河投資優勢:巴菲特獲利的唯一法則》與《投資檢查表 基金經理人的選股秘訣》,這兩本書針對經營者的能力提出完全對立的看法,前者認為挑選產業重要性大過於挑選經理人,因為好的產業交給能力普通的經營者也是會賺錢;後者則舉出幾個例子說明經理人的好壞對企業的影響很大,擅長節約成本的經營者未必能促使企業成長,很少像賈伯斯那樣同時具備「開源」與「節流」的能力。我認為賺錢容易的企業,將掩蓋經營者的無能,而艱困產業的經營者,似乎是比較容易看出能力優劣。
由於公司分層結構,每個組織各有不同的經營者,外部人士很難從報章媒體、公關資訊理解全部,組織內部間的矛盾內耗掉企業資源,股東應該不會知道這些事情,因此要徹底了解一家公司是很難的,任何利多、利空都可能是長期下來的結果,比較好理解的可能是從產業面著手,畢竟一家公司能生存下來,代表應該有核心能力存在,光是比較這點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或許還算是堪用的方法吧。
立山黑部之旅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
-
缺點 飲料杯架在排擋桿下方,拿起來容易卡到 高速公路上定速巡航,有時會有頓挫感,不知道是否因為渦輪作動的關係 Think+ 沒有預設的衛星導航與測速照相偵測 加速聲音明顯(我老婆做第二排也會有感覺) 後座的電視螢幕打開時,會遮蔽後方來車狀況 方向盤的 ...
-
最近看了一本書【找到雪球股】裡面提到巴菲特尋找好公司的角度是由下往上(Bottom-Up)策略,與一般投資人採用的由上往下(Top-Down)策略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以至於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著眼的方向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是所謂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意思。 ...
-
這本書對領導的定義是:設定目標之後,帶領團隊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重點在於如何達成目標。目標一定要明確,而且要「重點突破」,而不是自下而上完成一些當前可見的問題。 我最喜歡書中的比喻是「領導就像登山」那段,領導者得說服團隊成員願意一起爬山,而就在他們看似完成任務時,又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