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篇新聞的標題共同點是美系外資與同一個記者,仔細看內文分別是美銀看衰,調降目標價到707;然而摩根大通與瑞信則是給予優於大盤的評價,目標價則是調升至1400。究竟這兩周(2021, 10/18 ~ 11/2) 究竟發生了那些事情讓外資「變節」?
緯穎在兩周內出現兩則截然不同的報導
《告密者》中關於日本失落20年的另一觀點
讀完Woodford的《告密者》一書之後,我對日本失落的20年(現在可能邁入30年)有更深一層的看法。過去許多關於貨幣戰爭的書籍或是相關報導都會提到廣場協議使得日圓大幅升值,至此日本經濟衰退,一蹶不振,許多資產的價值至此從未回升過。
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廣場協議前的日本企業四處購買海外資產(跟現今的中國有點像),日本企業的產品市占率很高,但根據該書的描述,追逐市佔率的代價是犧牲利潤,因此當日圓升值之後,價格本身的競爭力自然會下滑,同個時期的韓國產品市占率則逐步上升。
這本書點出的最大問題在於當日本企業賺錢的時候,同時也隱藏了日本企業的弱點。作者引述麥可·波特指出日本企業的優點:高品質與低成本、多樣性與多功能、精實生產、把員工視為資產、終身聘用、共識領導、強大的內部網路、長期目標、高成長的產業與內部多角化經營。但這樣的特質在面臨市場改變的時候,也變成了問題。
如剛說的,以低利潤來追求高市佔,可能就是先天無法抵擋日圓升值的主要病因,但終身雇用制使得企業常常會留下不賺錢的部門(甚至虧錢),更甚的是,日本大企業不像西方有強大的股東壓力制衡,缺少監督的機制,可能也是Olympus鋌而走險進行高風險投資來掩蓋公司利潤下降的原因。集體決策的管理模式,使得沒有人敢勇於講真話,一起做決定就不用負擔責任,即便是方向錯誤也沒人敢挑戰的文化註定會把企業帶向失敗的方向。
過去看日本失落的20年,許多資料來源往往都把責任推給美國以貿易進行貨幣戰爭,這或許是一項因素,但先天體質問題也是不能忽略的問題,本書只有從Michael Woodford的觀點出發,但我也只有就失落的日本這項議題提出來寫,當作筆記。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
-
缺點 飲料杯架在排擋桿下方,拿起來容易卡到 高速公路上定速巡航,有時會有頓挫感,不知道是否因為渦輪作動的關係 Think+ 沒有預設的衛星導航與測速照相偵測 加速聲音明顯(我老婆做第二排也會有感覺) 後座的電視螢幕打開時,會遮蔽後方來車狀況 方向盤的 ...
-
最近看了一本書【找到雪球股】裡面提到巴菲特尋找好公司的角度是由下往上(Bottom-Up)策略,與一般投資人採用的由上往下(Top-Down)策略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以至於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著眼的方向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是所謂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意思。 ...
-
這本書對領導的定義是:設定目標之後,帶領團隊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重點在於如何達成目標。目標一定要明確,而且要「重點突破」,而不是自下而上完成一些當前可見的問題。 我最喜歡書中的比喻是「領導就像登山」那段,領導者得說服團隊成員願意一起爬山,而就在他們看似完成任務時,又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