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方面
俄羅斯方面
-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kraines-rising-role-grain-exports-complicates-impact-crisis-2022-01-26/
投資、職場、生活
根據Fortune global 500 的最新列表顯示俄羅斯目前上榜的企業一共有四家,其中前三家都是能源產業,第四家則是金融業,這些大公司幾乎都帶有國營的背景,而且俄羅斯是一個能源霸權,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的5%,同時也是OPEC+的成員國、天然氣資源則是世界第一,占比24%,更蘊含了豐富的金礦、銅礦、鎳礦、銀礦等天然資源。
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僅次於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每天出口500萬桶石油,約半數出口至歐洲,42%出口至亞洲。天然氣也是約有半數出口至歐洲,其中德國就佔了約20%。
根據以上數據,俄羅斯不但是能源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歐洲主要經濟體的能源供應來源,對俄羅斯能源十分依賴,甚至已經是到了危險的程度,掐住俄羅斯可能也是掐住歐洲國家本身。
針對經濟方面的制裁有:
除了SWIFT制裁可能帶來較大的經濟衝擊之外,由於上述提到俄羅斯幾乎是能源霸權等級的存在,但是歐洲國家(這邊我不強調歐美,因為美國在能源上是相對獨立的國家)幾乎無法使用制裁能源的方式來對付俄羅斯,其實德國的態度很重要,但是德國本身因為過去領導人過度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政策,很難期待歐洲會對能源制裁下重手。
有些媒體報導Putin根本不甩歐美制裁,從結果來看,我覺得是一半一半,因為俄國沒有因為制裁停止入侵行為,但是卻大聲回嗆要執行反制那些對抗俄羅斯的國家。最重要的還是「能源獨立」這四個字,只要西方國家依舊貪圖從俄羅斯取得能源,而不敢下重手制裁,那麼俄羅斯來自西方的經濟制裁只要轉向中國即可。
---
資料來源:
過年依舊到親戚家的投注站幫忙,賺點外快,回顧2017年寫的同樣是在彩券行打工的文章,觀察大致上不變,但多了點對人性的觀察:
例如我發現有些人在選擇刮刮樂的時候,明明是做幾百塊錢的決定,卻猶豫不決,好像在做幾億元的併購案一樣,我主觀的認定這類人在做真正「大錢」上的決策時,反而容易顯得果決,因為當數字的大小還在他們的掌控範圍內時,會非常謹慎,害怕錢不見;反之,像是在購買大額的商品如房子、車子就未必會如此精打細算,還不用說會跟老闆凹東西回來。
我喜歡觀察同一批來的人他們對於買刮刮樂有什麼不同的反應,特別是兄弟姊妹、情侶。有時候來自同一個家庭的成員,有的明顯有風險偏好,另一個則很保守;同樣的,情侶之間,也有存在一個「油門」、一個「煞車」的組合。通常這類型的差異,就可以簡單地推斷出兩人未來彼此之間的發展,尤其是情侶,因為畢竟是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想法本來就不大相同,父母對往後的影響也比較小,那麼從買彩券這種小事來看,風險偏好有可能影響兩者未來的生涯,例如是否願意承擔風險去做一些可能獲利的事業?
這種人很有Sense, 知道自己在玩什麼遊戲,就我實際觀察來看,這種人買大面額的刮刮樂居多。所謂的遊戲規則指的是經過計算了解各種不同遊戲的中獎機率、獲利機率,而買彩券最終的目的是要「以小博大」,這遊戲很難讓你財富自由,畢竟中頭獎的人屈指可數,所以聰明的玩家通常「見好就收」,畢竟能刮中幾千、幾萬塊已經是遊戲中少數的贏家了,除非是集資來玩這場遊戲,否則一個人想要不斷地靠買刮刮樂翻身,難度很高。
有優柔寡斷的人存在,也當然會有果決的人。由於剛提到了猶豫不決的人會在刮刮樂號碼之間搖擺不定,但是中獎之後的手氣會提升人的自信心,選號速度會加快一些,這可能跟他們相信手氣有關。很可惜的,實際觀察下來,通常一開始連續中獎的玩家,如果不趕快見好就收,很容易就把獎金歸零,甚至是賠掉賭本。手氣就是運氣,不是靠實力的都不會持久。
今年大概就是觀察到這些,我自己也是試試手氣買了幾張玩玩都沒中,就當作公益捐款吧。然後這工作真的好累且工時又長,人多的時候容易錯亂,造成收盤後結帳的困擾,去買的時候要注意排隊乖乖等。
這兩篇新聞的標題共同點是美系外資與同一個記者,仔細看內文分別是美銀看衰,調降目標價到707;然而摩根大通與瑞信則是給予優於大盤的評價,目標價則是調升至1400。究竟這兩周(2021, 10/18 ~ 11/2) 究竟發生了那些事情讓外資「變節」?
讀完Woodford的《告密者》一書之後,我對日本失落的20年(現在可能邁入30年)有更深一層的看法。過去許多關於貨幣戰爭的書籍或是相關報導都會提到廣場協議使得日圓大幅升值,至此日本經濟衰退,一蹶不振,許多資產的價值至此從未回升過。
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廣場協議前的日本企業四處購買海外資產(跟現今的中國有點像),日本企業的產品市占率很高,但根據該書的描述,追逐市佔率的代價是犧牲利潤,因此當日圓升值之後,價格本身的競爭力自然會下滑,同個時期的韓國產品市占率則逐步上升。
這本書點出的最大問題在於當日本企業賺錢的時候,同時也隱藏了日本企業的弱點。作者引述麥可·波特指出日本企業的優點:高品質與低成本、多樣性與多功能、精實生產、把員工視為資產、終身聘用、共識領導、強大的內部網路、長期目標、高成長的產業與內部多角化經營。但這樣的特質在面臨市場改變的時候,也變成了問題。
如剛說的,以低利潤來追求高市佔,可能就是先天無法抵擋日圓升值的主要病因,但終身雇用制使得企業常常會留下不賺錢的部門(甚至虧錢),更甚的是,日本大企業不像西方有強大的股東壓力制衡,缺少監督的機制,可能也是Olympus鋌而走險進行高風險投資來掩蓋公司利潤下降的原因。集體決策的管理模式,使得沒有人敢勇於講真話,一起做決定就不用負擔責任,即便是方向錯誤也沒人敢挑戰的文化註定會把企業帶向失敗的方向。
過去看日本失落的20年,許多資料來源往往都把責任推給美國以貿易進行貨幣戰爭,這或許是一項因素,但先天體質問題也是不能忽略的問題,本書只有從Michael Woodford的觀點出發,但我也只有就失落的日本這項議題提出來寫,當作筆記。
如果你是以章節為單位閱讀,每讀完一章停下來時,就試著將剛才看的章節寫下來。先試著以「寫下單一詞彙」的方式寫出留在腦中的內容。寫下幾個詞彙後,眼睛看著這幾個詞,自然就能想出這些詞彙旁邊還有哪些詞彙,以及這些詞彙組成的文章留在腦海中的印象。
請盡可能用最快的速度,把整本書從頭到尾看一到兩次
閱讀的目的充其量只是為了提升自己,選擇書籍時,請優先選擇最適合當下自己的書。
「找出在意但只有模糊印象的內容 <-> 想到什麼就寫下來」,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
盡可能快速讀完整本、訓練「想起內容的能力」,以及把印象模糊的地方找出來確定,以上這些步驟請在前一天晚上睡前完成,隔天早上利用通勤時間再重讀一次。為什麼隔天重讀的效率比較高呢?這和大腦的特徵有關。這是一種稱為「懷舊」的現象,懷舊現象的特徵是:比起剛記住某件事情時,隔一段時間之後更容易回想起來。
實際使用進入腦中的知識與情報,就能知識情報成為自己的技能。不過,在閱讀的階段,只要能先做出將自己的狀況置入書中的想像就行了。這種時候,不妨先把從書中獲得的知識告訴別人。
認識抱持相同目標學習的夥伴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打造一個維持高度學習意願的環境。此外,報名學習什麼,就表示某種程度能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待在那個環境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