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 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

坦白說,在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不太記得我的父母有跟我教導關於錢的事情,頂多只是跟我說賺錢很辛苦,要我要認真念書,長大賺錢才會輕鬆。除了大學、研究所我為了減輕家裡負擔去申請就學貸款外,其他的生活費用都是家裡幫我負擔的。

許多人當了父母才逐漸體會養家的責任很重,我也不例外,隨著小孩漸漸長大,開銷變得越來越大,會發現外出吃便當,以前可以一起吃變成要分開點,小孩想學游泳,還是得犧牲掉其他預算給小孩用。但父母終究得和小孩子談錢吧,畢竟讓小孩從小理解金錢在社會上如何運作,是個一輩子受用的知識。

談到金錢話題,父母直覺上想保持沉默,也可能是一種相反的回應,表示父母對於家庭的財務有某些強烈的意見,可能包括:錢是不好的、錢是讓人害怕的、錢不夠用。所以家長應該試著避免讓孩子從我們身上得到這些信念。
這裡講到如果選擇「沉默」來忽略小孩的問題,會讓小孩獲得反向的回饋,例如不回答是不想讓小孩知道或者是表示否定。
現階段周遭最常看到的是小孩的才藝課程,許多才藝通常是父母想要小孩去學的,做父母的比較重要的事情,可能是盡量別讓自己陷入其他小孩學什麼,自己的小孩也要會什麼的心態。
Jack Johnson 希望連恩可以學到不一樣的事,他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和太太都希望,他們的兒子能夠以創業家的精神來思考,而且長大後可以靠創意的想法賺錢,而不是靠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他們要兒子知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是很有樂趣的。所以,做基本的家事時,連恩不會賺到錢;但如果他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就可以賺到錢。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這段話了。常聽到「生意仔歹生」,可能很多時候是不想承認父母教育問題的另一種說法吧!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習慣帶給下一代,也許自己並不知道,但是就是這麼做了。特別是工作以後,有時我們不得不選擇當個「做好事情」的人,每個月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很難跳出框架去創造不一樣的局面吧(斜槓人生例外)。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用「蓋印章」的方式來鼓勵小孩做家事或者獎勵他們的好表現,但是久了以後,變成他們習慣取得蓋印章來做他們本來該做的例行事項(例如洗碗、洗澡、收鞋子書包等),後來我就取消這種表面的獎勵了,自然而然他們才會開始養成自己該做好基本的事。
創業者常做的事情是解決人們的痛點,解決大部分人共通的痛點也就容易創造出一番偉大的事業。《如何讓馬飛起來》、《z字點子爆發術》、《深度工作立》這幾本書都共同提到了一個觀念,發現問題並且嘗試提出解決方法是可以訓練的,對成年來說是個創業契機,對小孩子來說則是發揮年齡優勢,提早進入創業循環。
家長在家裡,應該無條件讓孩子做所有的家事。因為,孩子做家事的理由應該跟我們一樣,家事就是必須做的,不要期待報酬。如果孩子沒有做好家事,除了罰錢,還可以取消很多特權。零用錢應該有自己的用途,不應該是一種工資,而是一種教育工具。
如同我取消了蓋印章的習慣,不讓他們養成習慣認為做應該做的事情會有報酬。「零用錢不該作為一種工資」,所以不要用玩具、糖果或是金錢來當作獎勵的工具。這裡鼓勵使用「取消特權」來作替代,沒做好原本該做的事,就取消他們原本可以享受的福利,例如看電視、出去玩等。
不要使用零用錢作為工資指的是當小孩做一些原本自己的工作,或是沒有挑戰性的事情,這時候就不應該讓他們覺得自己該領錢。其實我們大人也一樣,認為自己應該領到錢的原因若是因為已經「付出時間」,意思是躺著也可以領錢。不過如果改採用「提出創意解決方案」的方式來獲得「巨大報酬」的話,那麼應該會過得比較像是創業家吧。
William Damon 在書中《更遠大的前程》寫道,最近幾個世代以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已經降低。他指出,其實「孩子熱切希望承擔真正的責任,而且當大人交付給他們的責任時,他們會非常滿足。」一般人很容易假設,教孩子做比較複雜的家事,一定比自己動手做還麻煩,根據戴蒙的說法,家長這樣做的時候,就是傳遞出一個錯誤且強烈的訊息:「我們對你的期望很低,你只要把自己搞定就好。」
因為本書,我盡量在調整自己的做法,過去會覺得自己做比較快的想法,其實浪費掉訓練小孩子的機會。念幼稚園的小孩,早上要整理餐袋、水壺,準備自己的衣服、鞋子之類的,我上網尋找早上需要準備的東西對應的圖片,並且貼在看得到的地方。剛開始,我需要提醒他們去那邊檢查缺了什麼,久而久之,他們已經不必看那些圖案,自己就知道必須準備哪些必需用品。如果我還是認為自己做比較快,那他們現在就不會學會自己洗碗、洗澡等基本生活能力了。
大部分的小孩都會經歷「要這個、要那個」的階段,這件事真的會讓家長煩不勝煩,但如果沒有適當回應的話,會讓小孩大失所望。把回應轉化為一種投資的概念,做法是先要求孩子預估一下,花在任何想要的物品上的每一美元,會提供幾個小時的快樂感受。最便宜的玩具如費雪牌的收銀機與 Blue's Clue 的玩具屋,讓兩個孩子玩了幾個小時。玩具屋最後支離破碎,但收銀機用了很多年。
教導小孩認知到「遊戲的內涵」比玩具本身的價格更加重要。有時候我們會貪圖方便買現成的玩具給他們,相對來說,積木、黏土價格可能更高,卻可以變幻出不同玩法,而且使用時間更長,看起來更划算。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這些特製優惠券包刮了額外的遊戲時間、不吃蔬菜、或是點心。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現在就停下手邊的事,和我玩遊戲。」優惠券。孩子也很快就有所回報,自己提議要給「做一種點心券」或是「幫忙除草券」。
如何讓孩子從小養成不重視物質的習慣?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避免物質上的獎勵,改採用精神方面的獎勵,而且可以因年紀變化獎勵內容,不像實際上的獎品,有可能因為小孩年紀變大而越來越貴。
曾看過一本書裡提到:「如果要讚美小孩,必須讚美他們的行為,而不是他們本身。」同上,獎勵的目的也是因為獎勵小孩本身優秀的表現,希望他們可以記住,如果把焦點放在人上,而不說明受到獎勵的原因,會讓他們習慣做出討好同儕的行為,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教養孩子最深遠的挑戰,並不只是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與決策的技巧。教導孩子也同時意味著,家長必須質疑自己的價值觀。所以,成年人在當家長的過程中,要盡早定義「多少錢才夠」。
多少錢才夠?這是個很難的問題!養育小孩的成本可大可小、房子、車子可以買貴的或是便宜的,價錢卻差很多,選擇因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不同而異,那麼定義自己需要多少錢到底是依照什麼來參考才好?
顯然地,參考別人的標準應該不妥,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同。比較好的方式可能是先算出未來所需要的花費大約是多少,把家庭的食衣住行等開銷全部估算,包含要給小孩的教育費用,抓出每年需要的數字。用自己目前的開銷當作基準就比較客觀了,可以加上預期通膨率,調整每年費用,再加上累積資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後,就可以開始定義多少錢才夠了。

結語:
養育小孩的時間大約只有20年,因此我們要好好把握教導他們的機會,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是父母的責任。剛好前陣子孫安佐的事情鬧得很大,也給了許多父母一個機會教育,要學著替自己的言行負責,玩笑開得太大是會造成嚴重後果的。
本書的中文翻譯很爛,而且我不覺得跟巴菲特有什麼關聯性。書中原意是要避免父母養出「腐爛」的孩子,沒錯就是腐爛(Rotten),被寵壞的小孩有四個主要共通點:
  1. 很少分擔家事與責任
  2. 缺少行為與作息的規範
  3. 給他們過多的時間與協助
  4. 擁有許多物質上的個人物品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辛苦、教育孩子則是一種事業。陪著孩子長大,訓練他們自主獨立,培養出創業家的心態,回過頭來受益的還是父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