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除了農產品之外,烏克蘭同時也是金屬礦物與鋼鐵加工的出口國。

烏克蘭作為農產品主要原料的出口國,油、麥、玉米都是基本民生必需品,也是許多加工食品的基礎原料,如同原油上漲帶來的衝擊一樣,食品原料上漲理論上也會加深通膨惡化的疑慮。農產品需要時間栽種、收成,即便短時間有機會停戰,恢復農業生產,但後續戰爭的不確定性則會影響收成。

俄羅斯方面

除了能源因為遭受到英美禁令之外,歐洲、亞洲才是俄羅斯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原則上,歐洲無法像美國果斷地向俄羅斯發出禁止輸入的政策,所以長期影響有限。但據報導,目前在俄羅斯的汽車工廠皆陸續停工,且盧布大貶將使得進口零組件的成本上升。另外,Trendforce表示俄羅斯生產車輛製造所需的上游原物料如鎳、鈀金將因供給限制使得成本大漲,未來汽車產業復甦將面臨挑戰。


參考資料
  •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kraines-rising-role-grain-exports-complicates-impact-crisis-2022-01-26/

國際制裁下的俄羅斯 - 關於那些俄羅斯的經濟支柱

俄羅斯的國際企業、天然資源與國際依賴程度

根據Fortune global 500 的最新列表顯示俄羅斯目前上榜的企業一共有四家,其中前三家都是能源產業,第四家則是金融業,這些大公司幾乎都帶有國營的背景,而且俄羅斯是一個能源霸權,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的5%,同時也是OPEC+的成員國、天然氣資源則是世界第一,占比24%,更蘊含了豐富的金礦、銅礦、鎳礦、銀礦等天然資源。

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僅次於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每天出口500萬桶石油,約半數出口至歐洲,42%出口至亞洲。天然氣也是約有半數出口至歐洲,其中德國就佔了約20%。

根據以上數據,俄羅斯不但是能源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歐洲主要經濟體的能源供應來源,對俄羅斯能源十分依賴,甚至已經是到了危險的程度,掐住俄羅斯可能也是掐住歐洲國家本身。


歐美制裁有哪些?

針對經濟方面的制裁有:

  • 禁止俄國銀行進入歐洲金融市場
  • 凍結俄羅斯企業、政府官員在歐美的資產
  • 中止「北溪2號」的審核程序
  • 將俄羅斯從SWIFT剔除
  • VISA, Mastercard禁止部分俄羅斯金融機構使用其支付系統
  • BP退出俄羅斯石油股權
  • 殼牌退出與Gazprom相關的合資企業

除了SWIFT制裁可能帶來較大的經濟衝擊之外,由於上述提到俄羅斯幾乎是能源霸權等級的存在,但是歐洲國家(這邊我不強調歐美,因為美國在能源上是相對獨立的國家)幾乎無法使用制裁能源的方式來對付俄羅斯,其實德國的態度很重要,但是德國本身因為過去領導人過度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政策,很難期待歐洲會對能源制裁下重手。

有些媒體報導Putin根本不甩歐美制裁,從結果來看,我覺得是一半一半,因為俄國沒有因為制裁停止入侵行為,但是卻大聲回嗆要執行反制那些對抗俄羅斯的國家。最重要的還是「能源獨立」這四個字,只要西方國家依舊貪圖從俄羅斯取得能源,而不敢下重手制裁,那麼俄羅斯來自西方的經濟制裁只要轉向中國即可。


---

資料來源:

  • https://fortune.com/global500/search/?fg500_country=Russia
  •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gas/gas-reserves-by-country/
  • https://www.barrons.com/articles/russia-oil-imports-ban-crude-prices-51646667317
  •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305394/russian-natural-gas-exports-by-destination/

投注站打工(2022)

過年依舊到親戚家的投注站幫忙,賺點外快,回顧2017年寫的同樣是在彩券行打工的文章,觀察大致上不變,但多了點對人性的觀察:


金額大小影響決策

例如我發現有些人在選擇刮刮樂的時候,明明是做幾百塊錢的決定,卻猶豫不決,好像在做幾億元的併購案一樣,我主觀的認定這類人在做真正「大錢」上的決策時,反而容易顯得果決,因為當數字的大小還在他們的掌控範圍內時,會非常謹慎,害怕錢不見;反之,像是在購買大額的商品如房子、車子就未必會如此精打細算,還不用說會跟老闆凹東西回來。


情侶或朋友之間的風險承受度

我喜歡觀察同一批來的人他們對於買刮刮樂有什麼不同的反應,特別是兄弟姊妹、情侶。有時候來自同一個家庭的成員,有的明顯有風險偏好,另一個則很保守;同樣的,情侶之間,也有存在一個「油門」、一個「煞車」的組合。通常這類型的差異,就可以簡單地推斷出兩人未來彼此之間的發展,尤其是情侶,因為畢竟是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想法本來就不大相同,父母對往後的影響也比較小,那麼從買彩券這種小事來看,風險偏好有可能影響兩者未來的生涯,例如是否願意承擔風險去做一些可能獲利的事業?


懂遊戲規則的人

這種人很有Sense, 知道自己在玩什麼遊戲,就我實際觀察來看,這種人買大面額的刮刮樂居多。所謂的遊戲規則指的是經過計算了解各種不同遊戲的中獎機率、獲利機率,而買彩券最終的目的是要「以小博大」,這遊戲很難讓你財富自由,畢竟中頭獎的人屈指可數,所以聰明的玩家通常「見好就收」,畢竟能刮中幾千、幾萬塊已經是遊戲中少數的贏家了,除非是集資來玩這場遊戲,否則一個人想要不斷地靠買刮刮樂翻身,難度很高。


手氣的迷思

有優柔寡斷的人存在,也當然會有果決的人。由於剛提到了猶豫不決的人會在刮刮樂號碼之間搖擺不定,但是中獎之後的手氣會提升人的自信心,選號速度會加快一些,這可能跟他們相信手氣有關。很可惜的,實際觀察下來,通常一開始連續中獎的玩家,如果不趕快見好就收,很容易就把獎金歸零,甚至是賠掉賭本。手氣就是運氣,不是靠實力的都不會持久。


今年大概就是觀察到這些,我自己也是試試手氣買了幾張玩玩都沒中,就當作公益捐款吧。然後這工作真的好累且工時又長,人多的時候容易錯亂,造成收盤後結帳的困擾,去買的時候要注意排隊乖乖等。

緯穎在兩周內出現兩則截然不同的報導

這兩篇新聞的標題共同點是美系外資與同一個記者,仔細看內文分別是美銀看衰,調降目標價到707;然而摩根大通與瑞信則是給予優於大盤的評價,目標價則是調升至1400。究竟這兩周(2021, 10/18 ~ 11/2) 究竟發生了那些事情讓外資「變節」?


我們仔細看下則報導提到,美銀台灣主管認為從9月開始伺服器基於供應鏈廠商因為缺料問題,下修Q3、Q4財測,而且這波缺料恐怕延續到2022H2,也就是這波看壞的理由應該是缺料造成的長期問題,而且不只缺料導致營收看淡,美銀更預期全球電信服務業者的資本支出將放緩,以上兩因素都不大可能在短期內出現劇烈改變才對。


那麼上漲的理由又是什麼?我們從下則新聞看到摩根大通認為臉書預計2022年擴大資本支出66%顯然也是跟這波元宇宙的浪潮有關;瑞信的理由則是「利空出盡」,這樣的解釋蠻有趣的,但也不知道要怎麼評論。


而在這段期間幾乎可以看到10/18就是股價的波段低點,所以外資報告是可以不同調的,也沒有所謂外資報告就一定比較準,否則目前就不會出現兩周內出現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當有人引述外資報告的時候,不應該假設外資是一個群體,事實上外資很可能彼此是意見分歧的。

《告密者》中關於日本失落20年的另一觀點

 讀完Woodford的《告密者》一書之後,我對日本失落的20年(現在可能邁入30年)有更深一層的看法。過去許多關於貨幣戰爭的書籍或是相關報導都會提到廣場協議使得日圓大幅升值,至此日本經濟衰退,一蹶不振,許多資產的價值至此從未回升過。

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廣場協議前的日本企業四處購買海外資產(跟現今的中國有點像),日本企業的產品市占率很高,但根據該書的描述,追逐市佔率的代價是犧牲利潤,因此當日圓升值之後,價格本身的競爭力自然會下滑,同個時期的韓國產品市占率則逐步上升。

這本書點出的最大問題在於當日本企業賺錢的時候,同時也隱藏了日本企業的弱點。作者引述麥可·波特指出日本企業的優點:高品質與低成本、多樣性與多功能、精實生產、把員工視為資產、終身聘用、共識領導、強大的內部網路、長期目標、高成長的產業與內部多角化經營。但這樣的特質在面臨市場改變的時候,也變成了問題。

如剛說的,以低利潤來追求高市佔,可能就是先天無法抵擋日圓升值的主要病因,但終身雇用制使得企業常常會留下不賺錢的部門(甚至虧錢),更甚的是,日本大企業不像西方有強大的股東壓力制衡,缺少監督的機制,可能也是Olympus鋌而走險進行高風險投資來掩蓋公司利潤下降的原因。集體決策的管理模式,使得沒有人敢勇於講真話,一起做決定就不用負擔責任,即便是方向錯誤也沒人敢挑戰的文化註定會把企業帶向失敗的方向。

過去看日本失落的20年,許多資料來源往往都把責任推給美國以貿易進行貨幣戰爭,這或許是一項因素,但先天體質問題也是不能忽略的問題,本書只有從Michael Woodford的觀點出發,但我也只有就失落的日本這項議題提出來寫,當作筆記。


進入管委會後一年的心得

  今天加入管委會差不多快一年了,下個月就要卸任,雖然不是擔任重要的主、監、財職務,但想寫一些心得,記錄一下這些日子來的感想。

  在還沒加入委員會之前,我有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但進管委會才知道原來社區有一堆雜事,尤其是處理住戶的客訴、委員之間的矛盾等,一定會忙到不行,特別是有些「非常熱心」的委員也會督促其他委員要做這個、要做那個,但是每個人的家庭背景都不相同,社區事務繁雜又是無給職,真的是要很有熱情才能做得下去。不過在這個任期中,因為擔任活動委員的關係,有學到關於幾項過去從來沒充實過的技能:
  • 時間熱點的預先準備
  • 活動企劃
  • 人事關係


時間熱點的預先準備

  什麼是時間熱點?指的就是一些特殊節慶。社區最愛辦活動了,尤其是端午、中秋、聖誕節等,為了讓住戶有過節的感覺,不要太冷清,委員要想辦法熱鬧起來。可是像我以前都沒特別在過節日的人,竟然要為了社區籌備活動。幸好在秘書、其他委員的幫忙下,辦成了某些活動。

  像這種節慶,社區大約要提前兩個月準備,因為委員例會通常一個月一次,活動預算需要花錢,所以需要通過委員會表決才能決定能否動用資金。這就像是公司總是有一些人總要負責規劃活動,例如尾牙,通常我們只是當天人出現就好,但是籌備單位一定是老早就去找餐廳、試吃,甚至要聯絡遊覽車公司等,反正要做得萬無一失就是了,即便如此,參加活動的人其實是無感的,除非活動真的辦得有聲有色。


活動企劃

  其實過去不了解辦活動要注意很多事情,目的是什麼、受眾大概又是哪些族群等,這類的問題對沒辦過活動的人真的很頭大,後來才知道原來有許多這種行銷公司專門接公司尾牙、社區活動,他們已經很有一套,也許有些流程都已經SOP,知道什麼樣的日子要搭配什麼主題,術業有專攻,這類團體的確很有本事可以營造出想要的氣氛。

  那麼,對於新手如我沒辦過活動,其實很大的幫助還是來自於物業的協助,因為他們承接的社區絕對不只我們,因此許多過去的經驗或是其他社區的慣例都可以拿來沿用。因此,企畫書只要拿來改一改成適合這個社區使用的。但對我來說就是學習到時間的拿捏、場地安排以及想一些主題來讓住戶活絡起來,說實在是蠻有用的經驗。


人事關係

  所謂的人事關係,其實是跟住戶、委員以及物業之間的關係。身為委員會的成員,真的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廠商,當我們代表住戶做與社區利害關係的決策時,很常會遇到意見不合的衝突。通常關於住戶與物業的衝突較少,因為住戶較少會參與委員會的會議,有些人對於社區運作更是一知半解。而委員彼此之間的嫌隙則比較多,我得到的心得是委員之間彼此的關係是表面上合作,但也許卻是分成兩三個小團體在運作,反正多數決只要過半數即可。社會事,多半是如此,只是過去我從來沒去了解而已,像是國會、議會,人民票選出來的代表都是如此。

  表面上要推動一件事情往某個方向前進要整個組織通力合作才行,但實際上一定要有一個「厲害」的人主導團體,而且要能協調、仲裁不同意見,這是我覺得一個有能力的主委必要的條件。因為少數服從多數,只要讓多數人認同想法,其實也是能成就某件大事的。


後記

  某方面來說,因為一旦擔任了某個職務,我不想變成一個尸位素餐的人,所以其實做得壓力有點大,但是這份無酬勞的職務倒也為我開啟了一個新的視野,也看到以前從來不會想過的事情,如果行有餘力,這的確是個很好的機會,但是我看過有些萬年委員其實有沒有在位子上都沒差,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對於自身與社區都不是件好事情,不如把機會讓給想做事情的人。

閱讀心得: 《日本第一速讀王教你讀得快,記得住》

 


摘要
    在閱讀過程中,就算覺得「已經忘記前面內容寫了什麼」也沒有關係,請以持續不斷地閱讀下去為最優先

    如果你是以章節為單位閱讀,每讀完一章停下來時,就試著將剛才看的章節寫下來。先試著以「寫下單一詞彙」的方式寫出留在腦中的內容。寫下幾個詞彙後,眼睛看著這幾個詞,自然就能想出這些詞彙旁邊還有哪些詞彙,以及這些詞彙組成的文章留在腦海中的印象。

    請盡可能用最快的速度,把整本書從頭到尾看一到兩次

  • 目標是平常閱讀時間的三分之一
  • 以一秒一行的速率看下去
  • 特別在意的地方先做記號,繼續往下讀
  • 幫助切換速讀模式的眼球運動
  • 比起「自我滿足」,應以「自我成長」為優先
  • 善用工具,降低「看起來很難」的門檻

     閱讀的目的充其量只是為了提升自己,選擇書籍時,請優先選擇最適合當下自己的書

    「找出在意但只有模糊印象的內容 <-> 想到什麼就寫下來」,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

    盡可能快速讀完整本、訓練「想起內容的能力」,以及把印象模糊的地方找出來確定,以上這些步驟請在前一天晚上睡前完成,隔天早上利用通勤時間再重讀一次。為什麼隔天重讀的效率比較高呢?這和大腦的特徵有關。這是一種稱為「懷舊」的現象,懷舊現象的特徵是:比起剛記住某件事情時,隔一段時間之後更容易回想起來。

    實際使用進入腦中的知識與情報,就能知識情報成為自己的技能。不過,在閱讀的階段,只要能先做出將自己的狀況置入書中的想像就行了。這種時候,不妨先把從書中獲得的知識告訴別人。

    認識抱持相同目標學習的夥伴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打造一個維持高度學習意願的環境。此外,報名學習什麼,就表示某種程度能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待在那個環境中





心得

持續念書跟持續運動很類似,都是要持續,不要求多,但是要每天都做一些。這本書跟其他教人速讀的方式沒什麼差異,技巧也類似,但是作者鼓勵人在前一晚快速看完整本書,然後隔天再閱讀一次。第一次閱讀的目的不是在理解,而是讓資訊透過眼睛進入大腦,下一次閱讀的時候才是深入理解有印象的項目。作者也回答了我一開始的疑問,難道每本書都適合這樣讀嗎?當然不是,要優先選擇最適合當下自己的書。我自認自己是還沒能力一個晚上把《反脆弱》看完啦。

另外就是要多認識抱持相同目標學習的夥伴,因為這樣能打造一個維持高度學習意願的環境,比起一個人堅持,大家一起堅持會更有動力。

閱讀心得:領導,就是帶人從起點到完成目標

 


 

這本書對領導的定義是:設定目標之後,帶領團隊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重點在於如何達成目標。目標一定要明確,而且要「重點突破」,而不是自下而上完成一些當前可見的問題。

我最喜歡書中的比喻是「領導就像登山」那段,領導者得說服團隊成員願意一起爬山,而就在他們看似完成任務時,又指著遠處另一座山峰說,我們再去登上那一座。
 
領導哲學 
 
領導的定義 
領導是把團隊從A帶向B的過程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 
知道現在所處位置以及目標在哪很容易,但是怎麼去則很困難。
 
好的領導者
要知道,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動的,好的領導者要創造出大家「不想離開」的環境。行動是領導最重要的一件事,衡量領導力的要素有:目標、團隊、策略、價值觀、動機,但是少了行動,以上都是零。
 
團隊
 
工作文化
領導者的技能就是讓他帶領的人贏過對手,完成沒有他的帶領就無法完成的事。工作文化就是領導者未達此目的創造出的環境。
 
如何吸引與留住好的人才
思考「你對那些為你工作的人來說有多大的好處?」
我們對團隊的整體目標可以有何貢獻?
我們對團隊個別成員可以有何助力?
 
該怎麼說服夥伴一起打拚
就像登山一樣,領導者要指出遠方的山峰,並提供他們好的裝備、適時給團員關懷。
當快要到達一座山峰的時候,務必要再指出下一座高山。
 
領導自己
 
安排停工期
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別人,要有意識地努力做到,解決他人的問題相對容易,要時時保持警覺及努力做到這點,就算是最成功、最有韌性,甚至最有動能的領導者,都會失手把自己消磨殆盡。
 
培養韌性
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艱困的時刻一定會到來,所有領導者都要有能力應付、度過艱難的時刻。
 
當領頭羊
評估一名領導者才智的方法,就是觀察圍繞在他身邊的是什麼人。
 
保持成長
我們認為超凡的才能,其實是由許多一般的小動作或技巧的累積,這些動作或技巧同時並進,造成一種無法企及和固有天生能力的幻象。
卓越來自於努力、接受、享受過程(較不成功者通常認為過程很辛苦、勉強)。
 

關於 WFH 的二三事

前陣子梅雨季節報到,上班變成是一種痛苦的事情,尤其還要接送小孩,多了很多前置作業的時間,交通壅塞也讓通勤時間拉長,於是我腦海中想到,為什麼我們不能自由的選擇要不要 Work From Home? 在台灣,WFH 是一種福利,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有,但是就我看來,WFH 應該作為一種效率上的選擇,而非形式上的福利。

之前因為武漢肺炎的關係,公司實施一段很短的時間的 WFH, 在那段期間,我對工作有種不同的感受,WFH 讓我自身感覺效率更高,因為我是個能夠自律的人,所以在家裡上班不太容易分心去做其他事情,反而更專注在原先設定的目標上,而且我也會用類似標準來要求下屬,總的來說,我偏好 WFH 是因為它降低了我的通勤時間成本。我感覺到公司高層對WFH的看法僅僅是試辦性質,也許是因為實施過程收到反面意見,畢竟有些人的工作性質必須要有硬體搭配或是家裡的環境不適合工作等因素,這項「福利」很快就被取消了。

我從《科技島讀》 Podcast 聽到主持人說美國的 Twitter 宣布實施 WFH, 並且未來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進公司上班,這項永久措施的確帶給科技業一項新的指標,畢竟 Twitter 並不是唯一一家這麼做的公司,美國的 Automattic(旗下產品有知名的 WordPress)公司的員工遍佈全球,全部都是WFH, 可見軟體公司是一項非常適合實施 WFH 的產業。其次是並不是每個部門都應該等同看待,有些部門適合WFH, 有些則否,但是公司可能基於管理方便而略過思考這種配置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猜想台灣公司沒有打算持續實施WFH的原因可能是好處不容易看見,但是每天的房租水電都要算錢。這邊的好處指的是個人效能上的提升,但是因為遠距工作的關係,溝通的難度增加,線上會議變得很頻繁,可惜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壞處,回應一開始所說的,好處不明顯,但壞處很容易發現,這都是網路工作時代需面臨的問題,畢竟我們現在還在從實體辦公室過渡到在家上班的初期而已!



Twitter - 5/12/2020




Automatic



成功的人就連雜事都能處理得很好

最近我發現公司的助理忙翻了,原本我覺得助理這種工作有什麼難的,都是幫大家做一些雜事吧,但是經過我觀察一陣子下來,助理要處理的事情還真多,不像研發人員在科技公司裡被捧得高高的,許多雜事都交給助理處理掉了,所以我們都不知道這邊的助理平時有多忙。像是這陣子剛搬新樓層的關係,助理需要幫忙打點新辦公室的一切,包含聯繫裝潢包商、水電師傅、房東,以及當員工與老闆之間的橋樑,缺東西的時候還要幫忙補貨,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

在《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這本書裡面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例如老師不只是教學,還擅長人際溝通、隨機應、班級管理、教材規劃等,以及協調不同的利益團體(學生、家長、同事、行政單位)。而我們公司的助理其實也是要幫忙協調各種領域的專業工作者,這種能力雖然在科技公司不是重點項目,但不得不承認,這在生活上還蠻常用得到的。在家裡,小孩子的事務大部分都是我老婆幫忙處理的,卡費、水電瓦斯、學雜費,下課安親、才藝的課程安排與時間規劃,也幾乎都是她完成的,雖然主要的經濟支柱是我,但家裡的大部分事務幾乎都是我老婆在處理的。

然而,這帶出了一個讓我感興趣的主題,以前我都是朝著培養「可遷移的能力」,無論我的身分是父親還是主管,也都是這樣子在培養跟我一起工作的人,但我過去認定的能力的範圍其實很窄,應該都是偏向專業上的能力,可是這種專業上的能力培養在第一線的人員很管用,但如果是在生活上或是跨領域的管理時,就不見得受用。

常常看到有些人在專業很強,但卻是生活白癡,然而有一種人則相反,涉及的領域很廣,但卻沒有一項專長。要結合這兩種優勢的方法,也就是看起來懂得不比別人少,而且還有一項核心能力至少在圈子內是有口碑的。只不過要培養這樣子的能力沒有捷徑,因為光是要懂很多事情這件事來說就不簡單了,而且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例如看了網路上的敘述就以為自己懂了。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動手做,只有動手做就比較容易了解事物出現的原裡、影響它的原因與實施的原則。自從我在生活中慢慢遵循此原則以後,看到生活中的任何產品,我都能在腦海中先想過一遍這個可能是怎麼做的,這樣的訓練也可以教導小孩思考東西形成的原裡。

回到正題,忙碌的助理帶給我的啟示就是「可遷移的能力」也必須包含生活上的大小事,並不是說要學著買電燈管或是用Line跟房東聊天這種任務,而是學著組織雜物、應對與交涉。研發人員除了面對電腦之外就是同事與主管,大家在同一個領域待久,想法難免都被受限了,整天在同一個空間裡面很難做出什麼衝破舒適圈的事情。多涉及其他領域,長期下來一定會有所改變的。



烏俄衝突下受影響的產業

烏克蘭方面 根據OEC World,2019年烏克蘭的GDP排名為全球第55名,路透社資料顯示烏克蘭出口葵花子油為全球第一、大麥全球第二、芥花籽油與小麥為全球第三、玉米為全球第四,可見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竟然是俄羅斯,緊接著是中國、德國、波蘭與義大利...